垂体泌乳素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垂体分泌性腺瘤,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其临床表现多为高泌乳素血症引起继发性月经稀少、闭经、泌乳及性功能障碍,雌激素长期不足可导致骨质疏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使泌乳素分泌达到正常水平;②保留或恢复垂体的正常功能;③缩减肿瘤体积;④消除或缓解颅内压迫症状(如视神经压迫、颅内高压等)。
治疗
1.溴隐停治疗
首先采用溴隐停治疗,起始剂量1.25 mg/d(睡前),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渐加量,维持剂量2.5 mg 一日三次口服,治疗1~3个月后,复查血浆PRL水平,如降低80%以上或降至正常,症状缓解且复查MRI显示肿瘤体积缩小,视为治疗有效,则继续采用维持剂量长期治疗并定期随访。
2.手术治疗
首先采用经蝶窦或经颅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中判断肿瘤已全切,术后症状完全缓解,且在随访3月后复查MRI确认无肿瘤残留,血浆PRL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可视为已治愈,不再进行其它治疗。
3.γ刀治疗
首先采用γ刀治疗,术后症状逐渐缓解,3~6 月复查MRI发现垂体肿瘤缩小,且血浆PRL水平降低80% 以上,视为有效,可继续随访观察。
4.联合治疗方案
部分患者因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术前判断手术难以全切,可先采取溴隐停治疗,起始剂量1.25 mg/d,维持剂量2.5mg 一日三次口服,治疗1~3个月后,待患者症状好转,检测血浆PRL水平降低80% 以上,复查MRI显示肿瘤体积缩小,可进一步联合手术或/和γ刀治疗。
部分患者首先接受经蝶或经颅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中判断有部分肿瘤残留,或术后症状未完全缓解,检测血浆PRL水平明显增高,复查MRI显示有肿瘤残留,可酌情联合γ刀治疗或/和按前述溴隐停治疗法长期维持治疗,3~6月后随访观察疗效,若血浆PRL水平正常,且MRI显示肿瘤消失,视为治愈。
部分患者开始服用溴隐停会出现暂时性的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用从小剂量逐渐开始,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尚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者。但也有研究提示,使用溴隐停治疗泌乳素瘤的治疗时间常规可持续 2年甚至更长 。
γ刀作为新的治疗措施,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痛苦少、费用可接受、住院时间短等优越性,能较好地改善症状、控制肿瘤生长及血浆PRL水平,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术后残留、患者拒绝其它治方案及复发的部分泌乳素腺瘤患者。但是,γ刀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在于对肿瘤较大的病例,因边缘邻近视神经视交叉,可能导致视神经放射损伤,其次是因个体差异,个别患者正常垂体组织对放射敏感,可能导致垂体功能低下。由于在应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后,泌乳素腺瘤体积缩小,与视神经距离增大,大大降低γ刀治疗时视神经损伤风险。
对于γ刀治疗后何时辅以溴隐停治疗存在争议,多数认为,多巴胺激动剂及其它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应用会影响或延迟泌乳素腺瘤及其它功能型垂体腺瘤γ刀治疗效果,故推荐γ刀治疗后应该延迟6周以后再给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