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7、18日,在上海举办的朗迪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点燃了国内同行的激情,据说这家全球公认最专业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专业峰会将会址选在中国,也是对国内同行的肯定。
会上,朗迪总裁Jason也对中国的互金行业(西方称“金融科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陆金所、众安保险、京东金融为世界前十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国实际上领先着互联网金融业。”
“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先全球”也成了很多新闻的标题,但一篇《初来中国的朗迪峰会,干货满满还是盆满钵满?》的文章对朗迪峰会的含金量表示了质疑。随着对峰会的质疑,Jason对中国互金所发表的观点,也需要被纳入“疑问”的范围。
一 蚂蚁战胜Paypal 强者愈强
2015年7月20日,从eBay拆分的Paypal “二进宫”纳斯达克,估值500亿美元。
因为Paypal从eBay拆分的问题,eBay前任首席执行官多霍纳跟Paypal创始人马斯克和伊坎打过不少嘴仗。马斯克曾直接攻击eBay说“假如它依然还是eBay的一部分,那么它会被苹果、亚马逊和其他支付初创公司打败。”
面对各种攻击,eBay管理层都用太极拳一一化解,毕竟Paypal为它每年贡献了近40%的利润。不过,一件“突发事件”让eBay管理层感受到了“危机”,也加速了Paypal的拆分进程。
这件“突发事件”就是阿里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并估值达2300亿美元,其旗下支付产品——支付宝是该集团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
支付宝和Paypal是经常被拿来对比的两个典型的金融科技企业,前者也被认为是模仿了Paypal。但是,中国人所擅长的“后来居上”在支付宝与Paypal的竞争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支付规模上,来自于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底,支付宝资金处理规模高达7780亿美元,就已经是海外同行Paypal资金处理量的三倍左右。
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增长潜力上,“徒弟”已经把“师傅”甩了一大截。但两者最大的差距并不在规模,而是在“战略定位”上。
支付宝在定位上已经由一款支付工具升级为生活服务平台,在支付的基础上延伸出餐饮、娱乐等多种服务。在这样的战略定位基础上,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已经发展出了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蚂蚁金融云、蚂蚁达客等多款产品。
相比之下,PayPal的定位则是专注于做支付工具,暂时不做服务平台,完全不同于支付宝的“综合化发展”思路。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支付宝在规模和战线上已经全面超越PayPal,但PayPal的国际影响力是其不容忽视的优势。
在跨国交易中,超过90%的卖家和超过85% 的买家认可并使用PayPal进行支付。PayPal目前覆盖了全球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已实现24种外币的交易。
相比之下,支付宝目前支持的外币仅有美元、港元、欧元、澳元、英镑、加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等8种外币,且绝大多数的用户都来自国内。
支付宝所在大蚂蚁金服和Paypal,是两个典型的比较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很多方面,中国金融科技巨头们做得并不比国外同业差,虽有不足之处,但他们仍可以说明中国金融科技在世界上“一定”的领先地位。
二 资源倾向部分行业 更多机会有待挖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最大的P2P公司——宜信已经不是“P2P”了。在宜信自己的战略板块的划分中,整体业务被分成“普惠金融、财富管理和互联网金融”。而其中的互联网金融板块承载着宜信的希望,对这个板块的投入将使宜信变成一家它口中的“金融科技公司”。
宜信的发展,反映的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现象,就是资源的相对集中。反映在行业上,“资源集中”这个特性还在“众筹、消费金融”这两个目前较为火热的金融科技细分领域进一步得到体现。
据中国最大的网络借贷行业门户网站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共有正常运营众筹平台370家,环比涨幅达30.74%,是2014年全年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2.6倍。360、苏宁、百度等巨头陆续进军非公开股权融资领域。
与早前火热的P2P行业不同,众筹正在中国“逆势增长”。而处于这样快速增长阶段的,还有消费金融行业。
据艾瑞咨询相关报告数据显示,预计今年起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相关数据还表明,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同比增长24.7%,预计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增长率。
也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中国的科技公司BATJ纷纷进军消费金融行业,该行业也涌现了诸如“趣分期、分期乐”等新兴的创业公司。
这些行业的兴盛,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经常被提起的“国情”。
首先是这些行业在国内已经存在一定的基础。P2P行业之所以会涌现出几千家平台,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民间金融”的“发达”。政策的放开,又给了民间金融转型“P2P”的机会。而BATJ等在支付领域的布局,使得他们能深入更多的场景,而消费与场景的天然联系给了消费金融兴盛充足的理由。
其次就是体系的不完善,需求未得到满足。P2P的兴起与国内正规借贷渠道的缺乏所导致的融资困难的联系,已经被充分讨论过。众筹的兴起和持续的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充分也脱不了关系。而消费金融的兴起,则是中国“薄弱”的征信体系自然的结果。学生分期、培训分期等消费分期纷纷崛起,也是因为场景化的消费金融,可以将征信与场景结合,极大降低了征信难度。
国人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比较“切合实际”,更多地是利用其来解决中国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导致资源过分向那些比较“接地气”的行业集中,也使得中国在这个金融科技行业看起来不那么“创新”。 而相对在国外比较流行的金融科技细分领域,因为不能与“国情”结合,也就不那么引起国人的兴趣了。区块链是一个典型。
截止至7月,比特币价格同比已经有了翻倍的提升
在国外,资本市场的活跃,给与了区块链充分的想象力。
主攻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的Mirror,获Route 66 Ventures领投的 880万美元投资; 生产第一台能挖矿的家用电脑公司21 Inc,获得了高通在内的1.16亿美元融资;
区块链初创企业Mediachain获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区块链众筹项目The DAO,众筹金额突破1.6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众筹项目;
26 岁少年Vitalik,创建的开源区块链平台以太坊,2015 年 7 月上线后市值飙升至 10亿美元……
而国内,对区块链更多处在观望和炒作阶段。据相关报道了解到,全世界的比特币交易80%都集中在中国。截止至6月中旬,因为国内“玩家”的助推,已经使比特币相对于去年最低价翻了3倍多,达到惊人的770美元一枚。
在金融科技领域存在的“资源集中”的现象,使得一些值得关注的企业没有被足够关注,也一定程度导致国内在这个行业缺少足够的“自发式”创新,新兴企业比较匮乏。
在毕马威去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100强》中,中国企业占了7家,而且头名就是中国企业。但是,更多被忽略的是, 这个榜单的第二部分——《全球新兴金融科技50强》,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该榜单出来后,英国媒体一片“自省”的声音,他们认为英国的金融科技已经有被中国赶超的可能。但是,他们也指出在新兴企业榜单上的成功,使得英国在整个榜单上以18家企业的优势把中国甩了几条街。但国内媒体更热衷于报道那7家企业的成绩。
总的来说,国内的金融科技在细分行业上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集中”的问题,导致某些行业发展的不充分以及在这些领域努力的创新公司得不到充分的关注。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国际排名上,中国上榜的都是有“实力”的公司。这个问题的存在,给中国同业带来的后果就是“创新不足”。但同时,也为这个行业保留了更多的创新机遇。
三 新加坡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对手
在安永受英国财政部委托所做的一份全球金融科技排名中,以伦敦为金融科技重镇的英国位居世界金融科技产业之首。
该报告统计,2015年英国金融科技产业的收入为66亿英镑,吸引投资5.24亿英镑,从业人员达61000人,仅次于以74000名员工排名第一的美国硅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份报告是以“产业中心”为样本进行的分析,所以在这份报告中,香港就“代表”中国参与了评比。因为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比较慎重的原因,也导致评比时中国略逊于伦敦、硅谷等世界金融科技中心。
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国缺少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除了传统的金融中心缺失的因素外,中国在建设金融科技中心上的“忽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新加坡却在“雷厉风行”地将自己打造成“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相对于美国、英国所戴的金融科技“王冠”,新加坡所采取的行动更值得中国学习。
因为新加坡开放的国际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先进的商业文明以及靠近全球人口最密集区的优势,为新加坡发展金融科技创造了先天的优势。而且这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正经受着金融服务不健全的痛苦,而解决这个问题,正是金融科技的价值之所在。不过关键的还是新加坡政府对金融科技的支持。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015年8月成立了FintechFinTech & Innovation Group,以便更充分地利用金融科技带来的好处。为了让这个创新组织尽快成长起来,MAS还挖走了花旗银行的高管Sopnendu Mohanty,并投入2.25亿美元。MAS的目标是将这个组织培养成其智能金融中心计划的一部分。
为促进金融科技的交流,新加坡金管局和新加坡银行公会将与今年11月份联办首届新加坡金融科技节,这也是亚洲地区首次举办这类活动。
而这些举措最后也收获了成果,各种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如Numoni(为没有银行账户的用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M-DAQ(跨境证劵交易)、Quoine Exchange(比特币交易)、ApexPeak(一个非银行的资本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早期支付)……这些公司一起,正在构建新加坡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
而在国际金融科技评比时,虽然国内在整体规模和一些巨头企业的成绩上确实领先,但仍缺乏真正意义的国际性金融科技中心。背后的原因,配套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
在政策上,我们虽然将发展互联网金融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从国家层面予以了重视。但因为特殊的国情,国内的金融科技发展比较混乱,导致政府在真正扶持这个行业之前,更多要做的工作是“肃清”,也造成了国内金融科技政策趋紧的态势。
再就是商业配套的不完善, 美国涌现出了众多的配套的孵化器,用以支持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 但国内,虽然已经产生了几家这样的孵化器,但还没能形成对这个产业实质性的支持。
作为国内首家专门支持金融科技初创公司的天使投资基金,FinPlus FinTech的初心也是看到了国内相关设施的缺失,才选择这个时候进入,以期使这个行业更多有价值的公司受到关注,得到成长。
舆论环境的恶劣也是不容忽视的,长期以来,互联网金融被和P2P等同,P2P有被舆论弄得和骗子划等号。最后,整个行业也“收获”了一个比较恶劣的名声。
责任编辑:程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