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生活的影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苏轼《定风波》反映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轼的人生态度
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才气过人、悟性过人,所以年轻时难免自负。由于苏东坡酷爱读书,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对联写在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虽然苏东坡酷爱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顿时就愣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者微微笑了笑,飘然而逝。苏东坡大受启迪,终于知道人世间的学问是无止境的,于是将对联改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所谓“年轻气盛”,年轻人心高气傲并不足为奇;所幸苏东坡此后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虚心为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这是苏东坡《晁错论》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过。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当然和他的才气、天赋密不可分。但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才是其真正成功的原因。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这是苏东坡《送杭州进士诗叙》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苏东坡一生坚持己见,不趋利避害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绝不随波逐流。王安石和司马光当政时都想极力拉拢苏东坡,但他不为所动,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他认为不对就一定会反对、决不妥协。
4、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5、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彻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要知道苏东坡后面说了什么。苏东坡说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由此,我们便能明白苏东坡说这句话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为一个脱离俗气(低级趣味)的文人雅士。
6、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被贬岭南,有人问他“试问岭南应不好?”苏东坡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他善于排解心中的苦闷,提倡顺其自然,对于人生的困顿能够安之若素。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传达出苏东坡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体现了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8、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这句话是苏东坡一生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苏东坡一辈子都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从不会因为潦倒困顿或飞黄腾达而昧己心。
扩展资料:
1、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2、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3、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4、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5、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苏轼
苏轼的人生态度及现代意义?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33] 评论家王进玉对其评价说:“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苏轼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豁达。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自得其乐。
公元1097年,大文豪苏轼被贬到海南,海南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中的蛮荒, 那时候被送到海南去,是仅次于砍头的惩罚,可见那时候的海南条件有多艰苦。况且那时候苏东坡已经62岁,搞不好这辈子都没有平反的机会了。
按理说,苏东坡受了这样的打击,应该颓废才对,可是苏东坡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能力,就是能把所有人生的不幸都消化到美食里。正因如此,让他在海南的日子 “甘之如饴”,为啥?原来他迷恋上了海南当地的生蚝。
苏轼爱生蚝有何凭证吗?当然有啦。在苏轼被流放到海南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099年,苏轼曾写给自己的小儿子苏过的一封关于“食蚝”的书信。此时的苏轼,已然将无辜被贬的烦恼抛之脑后,又一次放飞了自己那颗热爱美食的心灵。在这样的心情下,苏轼信中得意洋洋地写道:
“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耗,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
翻译一下:冬至前两天,当地人送来了生蚝,我把这些生蚝剥出来几升肉。然后带着浆放到水里,加入酒一起煮熟,那吃起来真是好吃啊,我之前都没吃到过这样的美味。
这只是吃法一,还有吃法二:“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把个头大的挑出来烤熟了吃,比煮着吃还要美味呢。哎呀,苏大诗人的吃货本质,真是暴露无遗。然而,这还不算重点,接下来这封信的高潮来了: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也就是苏轼在信的最后,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你可千万不要把生蚝的事情说出去,要是这个秘密被透露了,恐怕那些北方人听说这里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就该学我,求着皇帝把他们贬到海南来,跟我抢这天下的美味。
好家伙,这口气听着还挺高兴,流放的日子好不惬意。苏东坡真是心大,居然觉得朝中权贵,会为了一口好吃的,争着跑到蛮荒艰苦的海南去跟他抢,难道他真的忘了自己是为何会到那蛮荒烟瘴之地去的了?
苏东坡这是生生把流放,改造成了美食发现之旅,朝中的那些权贵想让他郁闷、难堪,甚至盼着他死在那个偏远的海南,可他却愣是把别人眼中的落魄,过成了充满情趣的“度假”,这心态,估计朝中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了,何止会羡慕嫉妒恨,简直会被气得不知所措。
当然苏东坡这个率直乐观的本事,怕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来的。很多人都会向往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而对现实生活则满是牢骚和抱怨。可是看看苏东坡,即便身处蛮荒,事业受挫,却依然能够发现身边的美好,让自己快乐悠然。
他不去羡慕不切实际的梦想,而让自己永远快乐地生活在当下,可以说不管环境多么险恶,只要有苏东坡的地方,便已然是“诗和远方”,而这份达观坦然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更是泽被于后世,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难道不值得我们现代人品味和感悟吗?
关于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和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生活的影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