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韩信为什么要谋反,以及韩信真的要谋反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汉初的韩信为什么要叛变?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眛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眛,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 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扩展资料:
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信
韩信谋反是怎么回事?
韩信虽然被刘邦软禁在身边,但还是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终于因为谋反的罪名被杀害了。
巨鹿太守陈豨,本是刘邦的亲信,他回长安顺便去拜访韩信,韩信便劝说他谋反,自己在长安做内应。结果陈豨回去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去攻打他。韩信称病没有同去,却在长安暗暗组织一群囚犯,准备杀死吕后和太子,控制都城。一切都准备得当,只等陈豨的消息,这时却走漏了消息。有人报告了吕后,吕后便与丞相萧何密谋对策。萧何就去骗韩信说,有使者来报告,刘邦把陈豨杀了,请韩信到宫里去参加贺宴。韩信以为陈豨真的被杀,自己又没有兵权,就想去看一下真假,于是跟着萧何进了宫,一见到吕后的面,他便被人抓起来,当场杀死在宫中,还被诛灭三族。
当初,萧何把韩信追回,才成就了他一番大事业,而在吕后想杀韩信时,又是萧何出的计谋,后人把这件事变为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来指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人。
韩信谋反这件事,其中疑点重重,后世的人多有所怀疑,比如说韩信谋略过人,如果要谋反肯定是在独霸一方,手握重兵时谋反,而不会是无兵权时;韩信用兵如神,肯定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不会因为等消息而被走漏消息,使行为失败……从这些方面看来,韩信谋反只是刘邦强加给韩信的一个罪名。韩信锋芒太露,又善于用兵,不管他谋不谋反,刘邦都是要杀他的。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第1次大规模整理兵书,为我国古代军事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一生用兵如神,被称为“古今用兵第一人”。只是可惜了,一代名将,不是战死沙场,的确是值得同情的历史人物。
亚历山大
韩信谋反时手里连兵权都没有,他为什么敢造反?
没有兵权还敢有谋反行为,可以想象到韩信对自己的判断和安排非常自信,并且大家都知道韩信谋略过人,不仅仅懂得选人和用人,而且在军事上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灵活制定战术,智慧加周全的谋划,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自己的谋反很有自信的原因。
一、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
性格上的自信是韩信最大的特点,众所周知的道理,谋反是需要手握重兵且都是精兵的状态下才有比较大的几率成功,回看历史,几乎看不到没有手握重兵,仅凭自己的判断就成功的例子,然而韩信却做到了。首先,谈谈韩信的性格,韩信对自己做任何事都有别人没有的自信和果断。在还未成名之前,韩信的生活可以说是一贫如洗,甚至连饭都吃不上,食不果腹,遇见一位老大娘的救助,当时便下了决心要报答大娘的救助之恩,对自己短时间内的成名非常有自信,当然他也确实做到了。这种自信还体现在用人上,都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对于自己选择的人很有自信,即使在自己策划的谋反计划里,在别人的劝阻下,依然对自己好友的信任和对自己的那份自信,导致最终没能成功。
二、狂妄自大
自信确实是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就是另一回事了,韩信就是如此。韩信的兵法谋划确实过人,甚至出现在军中威望极高,军队高度信服韩信,这就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刘邦开始疑心韩信是否会造反,有疑心便有杀戮,加上韩信越来越狂妄,更加让刘邦下定决心除掉他。所以在之后没有军权的韩信仍然相信自己的谋划是别人所无法破坏的,处于这种幻想,韩信在没有军权的情况仍然依照计划进行谋反。即使有旁人劝阻,还是改变不了。
韩信成于自信也毁于自信,这就是他为什么到最后没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韩信最后为什么会谋反?
韩信「谋反」事件是发生於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十一年)的正月,但这个事件的导火线,又要从前一年九月的陈豨兵变看起。陈豨是刘邦起兵时的老部下,在公元前198年(汉高祖刘邦九年)刘邦废掉赵王张敖,而另立戚姬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并以陈豨担任赵国军事统帅,且统帅监督赵代两国与匈奴边境的守军。过了一年,刘邦在戚姬不断的要求之下,打算废掉皇后吕雉生的太子刘盈,另立刘如意为太子。不过在与吕雉交情深厚的官员们全部反对,刘邦只有作罢,但他很担心年幼的刘如意和年轻的戚姬在他死后会遭到吕雉的报复,於是刘邦用符玺御史赵尧的意见,任命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相,希望周昌能以自身的能力,保护刘如意在他死后的安全。 周昌到职之后,发现陈豨的宾客多的吓人,且还四处为非作歹,周昌於是向刘邦打小报告,说陈豨养这麼多宾客,其心可议,且陈豨在边境多年,手握重兵,日久可能生变。刘邦也觉得有道理,就派人前往调查陈豨的事迹,果然得到不少陈豨的罪状,刘邦便趁五月召回陈豨参加太上皇刘执嘉的丧礼,陈豨心里也明白回到长安的结果为何,称病不成行。这时,匈奴的傀儡韩王韩信(不是淮阴侯韩信),得知陈豨与刘邦间的不和,遂派亲信前往游说陈豨起兵,陈豨也下了决心。於是,陈豨在九月时正式宣布叛变,自称代王,刘邦也亲率大军前往征讨。 在刘邦出征之后,一项阴谋正在秘密的进行之中,这个秘密有两种说法,一是史书上说的韩信「谋反」,一是许多人推测的吕雉除韩信的密谋。 整理众家史书的说法,大都是说韩信在当初陈豨出镇赵代时,就和他串通好要举兵谋反,等到陈豨起兵之时,韩信就假传圣旨赦免在官府里做苦工的奴隶,打算等候陈豨的消息而发动政变。但韩信手下有个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将其囚禁,并打算诛杀。这个舍人的弟弟就向吕雉通报韩信的密谋,吕雉遂与萧何定计,发布陈豨已被平定的假消息,要臣子们入宫朝贺,吕雉还怕韩信多疑,称病不来,便叫萧何写信给韩信,要他一定要来,韩信中了计后,一到宫中,立刻被吕雉逮捕处决,并屠三族。 事实上,仔细看看这些史书记载,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一、韩信还真聪明,早在陈豨高升之时就知道他有起兵的意图,但就资料来看,陈豨这时一点叛变的迹象也无,甚至还很高兴主子升他的官,韩信怎麼可能会去与他「谋反」呢?二、韩信有什麼能耐,能假传诏书释放囚徒呢?而放了囚徒之后又不立即发动政变?这不是很奇怪吗?三、告密者是一个小官舍人的弟弟,没有其他的人证物证,竟能定韩信之罪,要定罪,至少也要个韩信发的假诏书吧,但并没有。四、韩信既然与陈豨有连络,那为何连陈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呢?还傻乎乎的进宫自投罗网。 从史书薄弱的证据来看,我们能清楚的明白,韩信的死是一场冤狱。但吕雉为何要置韩信於死地呢?也许与夺嫡斗争有关,韩信在西元前201年被解除楚王之位,改封淮阴侯,软禁在长安,但刘邦也许看在旧日情份上没有杀害韩信。韩信本身也极想来个咸鱼翻身,他把注意力放到了戚姬母子的身上,他希望刘如意能成为太子,自己也有拥戴之功,能回到朝中高位,刚好在这时刻,刘邦出征陈豨,由吕雉主持政府。吕雉想到韩信支持戚姬母子,日后将会对自己不利,而刘邦又不诛杀韩信,乾脆自己动手,找来萧何,定计诬告韩信谋反,杀害了韩信。 刘邦在韩信「谋反」一案中扮演的关系很微妙,他一方面希望韩信死,但又无从下手,所以他讨平陈豨之后,听到韩信死讯,是「且喜且怜之」。刘邦的表现,更能确定韩信是死於冤狱,刘邦高兴的是心头大患韩信被除去,怜的是韩信死的冤枉。 看看刘邦与韩信在打天下时那般的亲密,但到了一个是君一个是臣的时候,两者的关系,从信任成了猜忌,由亲密战友变为置其於死的仇敌,不仅是韩信,英布、彭越、樊哙,甚至是萧何,何尝不是如此呢?
韩信为什么要谋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韩信真的要谋反吗、韩信为什么要谋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