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春节怎么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朝的春节庆祝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唐代的春节习俗
- 2、大唐盛世的时候,人们过春节都会怎么庆祝?
- 3、唐朝人怎样过春节
- 4、唐朝是怎么过年的?
- 5、大唐盛世无比辉煌,唐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 6、大唐盛世辉煌无比,那唐朝人如何过春节的呢?
唐代的春节习俗
虽然唐朝时并没有“春节”的概念,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过“除夕”
唐朝人过春节要比现代人还要讲究。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有很多封建礼俗,尤其是在过春节这种重大节日时,无论是皇宫内的皇帝、妃嫔,还是生活在民间的老百姓,都会依照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去过一年热热闹闹的大年。
1.吃“团圆饭”和“守岁
2. 驱除瘟疫,祭祀祖先
(1)驱除瘟疫
封建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想都特别迷信,所以在过年这一年也会出现装神弄鬼的习俗。比如,唐朝人在过年的时候,就有“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当时人将这种仪式称为“大傩”。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驱鬼”仪式。
(2)祭祀祖先
唐朝人会在过春节的时候,举行比较隆重的“祭祀祖先”仪式。无论是宫廷苑囿还是黎民百姓,都会在大年三十当天摆上案几与香炉放上各种祭祀时使用的祭品。然后点上几根香并郑重其事的跪拜磕头
大唐盛世的时候,人们过春节都会怎么庆祝?
春节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新春万物复苏,三阳开泰,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而春节历经数代王朝,其习俗在历代也各有其异同,有些习俗至今已经消失。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一、唐代的社会发展状况
唐承隋制,混乱的南北朝时代被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所取代,中国古代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在唐代达到前无古人的发展高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盛世的到来更是将大唐文明推向时代顶峰,成为在世界上都盛极一时的强大帝国。都长安汇集各方商贾与奇人异士,盛唐文明海纳百川,集各种民族文化于一身,绚丽多彩。在这种时代之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春节,也迎来了其发展的新高度,习俗丰富多彩。
电影《妖猫传》中的长安城场景
二:唐代春节习俗
习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文明的发展状况。唐代是中国文明的盛世时期,其春节习俗亦带有其自身社会发展的烙印。窥豹一斑,透过唐代的春节习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唐代社会的发展特征。
唐代人们庆祝春节的场景
唐代春节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除夕当天的傩戏。傩戏自上古先秦时期便是中国人民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先秦直至汉魏时期,傩的宗教意味浓厚,反映了人们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的对宗教鬼神的崇拜。但在唐朝,虽然傩的仪式仍然是继承北魏时期,但其宗教意味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淡薄起来。民俗性娱乐性逐渐占据上风,原先庄严神秘的仪式中掺杂进了许多轻松愉快的元素。带有巫术意味的行动被美丽动人的舞蹈动作所取代,原先枯燥无味的宗教吟唱被富有激情的唱诵所取代,傩成为了官民同乐的重要娱乐活动。
流传至今的傩戏,还保留着几分古韵
在《新唐书·礼乐志》中便记载了傩戏的情景,要先挑选一些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带上面具,穿上特制的衣服,以二十四人为一组、六人一列的排开,由一位被称为“方相氏”的人主持,安排“唱帅”负责领唱,还有数十人以十人为一组负责击鼓,此外还有“太卜令”、“巫师”等人负责驱鬼。整个过程场面十分雄伟壮观,反映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峰状态。
傩戏一直被传承至今
除却傩戏之外,唐代春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为守夜,这一项习俗也一直传承至今。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守夜时,要整夜燃烧檀香篝火,皇帝一般大摆宴席,邀请皇亲国戚与朝中重臣参加,文人要赋诗唱和,十分欢快。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一诗中写道:“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虽写隋代,但唐代也是如此,宫中守岁时的歌舞升平景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状况。
唐代宫廷气象
而在寻常百姓家中,守岁也是一项重要活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欢歌笑语,共迎新春,唐代诗歌文化繁荣昌盛,诗歌中的记载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众多反映唐代社会的史料资源,孟浩然便在《岁除夜有怀》一诗中写道“守岁家家应末卧”,反映了平民百姓家的守岁习俗。到了子夜时刻,人们要放鞭炮,以祛除恶鬼,此外储光羲的《秦中守岁》:“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则描绘了当时人们在除夕之夜要在家中点烛燃火的习俗。此外例如立门神、贴春联、压岁钱、挂年画等习俗亦是唐代春节的重要习俗并一直持续到今日,而朝正等习俗则因为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唐宋时期人们燃放鞭炮的情景
文史君说
凡传承数千年而至今薪火未绝者,唯我中华文明举世无双。唐代的春节习俗中有很多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例如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等,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正如前文提到的习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文明的发展状况。唐代社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世界范围都首屈一指,其春节习俗丰富多彩,既有宗教意味亦有娱乐民俗趣味且前者愈发淡薄,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已经使习俗中的崇拜鬼神的宗教色彩逐渐消退,而这一点在之后的宋代文明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在倡导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大唐盛世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的气魄值得我们学习,更反映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唐朝人怎样过春节
唐朝人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当时,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当时过春节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朝人在除夕要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傩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以及执事十二人。唐朝诗人姚合诗中的“傩声方去疫”,说的就是这类活动。而且,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傩子乱驱妖。”王建写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说的就是这种春节期间独有的活动。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除夕一过,便是新年了。新年的时候,首先高兴的是孩子,刘禹锡说:“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当然,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
唐朝时的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是兄弟俩,他们“性能执鬼”,居住在桃树下。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就成为了春联的别名。
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白居易说:“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朝人过春节还准备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在诗中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过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
唐朝是怎么过年的?
唐朝是我们古代 历史 上的盛世朝代之一,继隋朝之后的一个大一统朝代,国祚长达289年,其中穿插着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开元盛世等诸多创世的政治之举,在当时的世界上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有着万邦来朝的繁荣景象,以至于在如今的国外还有着把中国人称作“唐人”的说法,“唐人街”更是闻名世界。
唐朝对后世的影响颇为广泛,很多信息都流传到了国外,日本和服就受到当年唐朝服装的影响,在唐装的启发下设计而成,甚至一些习俗都被模仿了去,足见当时的唐朝已经成为了国际典范。可以说唐朝时期,中国是当时国际上的政治经济交流中心,那么像过年这样的重大节日,唐朝人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唐朝过年,一家团圆
现在提到“过年”就称为“春节”,其实春节的叫法还是从民国时期才开始,在古代把过年称作“元日”、“元旦”或“岁日”,而且与现代一样享受七天的假期,这个假期被称为“除夕元正假”,可见过年在古代就已经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唐朝时期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很多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与现代人过年一样,唐朝过年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不管身在哪里,在过年前都会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那里有等待他们回家的父母,还有翘首以盼的妻儿,移居到外地的亲人也会赶回家中,越是大家族越是重视过年这个节日,但凡是宗室之人都要聚齐,以示对过年的重视。
素有“诗魔”之称的白居易曾写到:“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从中可以看到一家人团聚时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古人重视孝道,子嗣传承在他们的眼里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过年这一天最注重的就是子孙满堂、承欢膝下,更能显出一个家族的繁荣,这个优良传统也一直保留到今天。
贴新桃符,饮屠苏酒
现代人过年时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在唐朝时期还没有“春联”一说,那个时期叫贴“桃符”。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桃木在古人眼里是驱邪避凶之物,制作桃符就是用来压邪驱鬼、驱除病灾等不吉利的事物,也有的人家会直接在门板上贴上二神的画像,总之是对新年寄予了很多美好的企盼。
除了贴新桃符之外,还会饮“屠苏”酒,这种酒不是谷物酿造的酒,而是一种药酒,里面有蜀椒、桂辛、乌头、菝葜等多种药材泡制而成,据说有袪病延寿的功效。而且这种酒在饮用时还有讲究,先从年龄最小的孩子饮起,再依次轮到成人、老人,有着“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的说法。
贴新桃符,饮屠苏酒是唐朝必不可少的一项过年环节,到了宋代更为盛行,因此有了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过年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夕守岁,讲究繁多
唐朝在过年这一天也称为除夕,晚上也有守岁这一项内容,并且讲究繁多。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不倒垃圾,垃圾是腐坏之物,“腐”与“福”谐音,在古人眼里,倒垃圾就是把福气倒走,通常都是过了年后再倒垃圾,过年期间的垃圾都拾掇在一起,留下日后清理。
家里的废旧之物,比如扫帚、鞋子这样的东西不能随便丢弃,废旧的扫帚要在守岁时放到院中的“庭燎”内烧掉,寓意新的一年里仓库能够储满粮食;旧鞋则埋在院中,寓意“印绶之子”,意思就是期待将来儿子能够在仕途上混出名堂。
一家人围在庭院中的“庭燎”旁守岁,还会找男童穿着红衣黑裤,头部戴上鬼脸面具,在“庭燎”旁边击鼓跳舞,称为“驱傩“,与后世的“跳大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目的也是起到驱邪避凶,期望新年吉祥之意。
在饮食这一块,唐朝人也有讲究。现代人过年时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糖果,唐朝没有糖果,却有“胶牙饧”,类似于现代的麦芽糖,口感粘粘糯糯又甜甜,深得儿童的喜爱,而且这种“胶牙饧”制作不易、成本又高,平时里吃不到,过年的时候才会一饱口福。
初一拜年,祈福纳祥
唐朝人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也会拜年,晚辈给长辈叩头、仆人给主子叩头,同时还会说一些吉利话,由此会得到多多少少的封赏,与现代给儿童的“压岁钱”、单位发放的福利如出一辙。这是普通的百姓之家,如果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之间则更讲究一些,除了拜年之外,还会递上“拜年帖”,据说这是李世民发明的“贺卡”,之后流传在民间。
身在朝廷的官员,在初一这一天要入宫给皇帝拜年,同时还会送上自己的新年礼物,一些邻国的友好人士也会在这一天献上一些奇珍异宝等物,以此讨得大唐皇帝的欢心。远离京城的官员会亲自到京拜年,实在不方便就派人送上自己的礼物,总之拜年这一项是朝廷官员过年不可缺少的惯例。
在过年期间邻里街坊、亲朋好友之间都会拜年,并且有着“传座”的说法,轮到谁家就谁家请客吃饭。饭食上除了日常的酒菜之外,还多一道“五辛盘”,里面有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这五种辛辣食材,其作用就是驱寒暖身预防时疫。主食也有饺子,在唐朝叫“牢丸”,饺子放在汤中,类似于南方的汤饺。
除此之外,家家户户还会在院中挂起“幡子”,是用竹竿挑起纸或布做成的长条旗子,寓意着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这个习俗也被日本学了去,如今日本的“鲤鱼飘”就是来自于唐朝人过年时的习俗。
小结
可以看出,唐朝过年是非常隆重而又丰盛的,不仅有诸多的讲究,还有花样繁多的习俗,不管是讲究还是习俗,都表达着相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身体 健康 、家族兴旺、丰衣足食,而这些习俗又一代代流传下来,至今还在我们的春节中使用。
唐朝的繁荣与昌盛可圈可点,对世界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隋朝只是结束了南北分裂,而真正把中国封建 历史 发展带向发达强盛的则是唐朝,从唐朝过年的活动就能看到,只有国泰民安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盛况。
大唐盛世无比辉煌,唐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大家都知道盛世大唐。唐朝可谓是中国非常繁盛的一个朝代,都城长安汇聚了无数的商贾和奇人异士,盛唐文明可谓是海乃百川,有容乃大,它包容了各方来客。这使得大唐成为了一个集各民族文化于一身的绚丽多彩的高度发展的朝代。在唐代生活的人无不觉得欢欣雀跃,他们每天都能够享受到大唐的繁华和多姿多彩。特别是到了春节的时候,好吃的好玩的可以说是让人数也数不过来。
唐代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从中可以唐朝盛世的繁华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唐代春节的时候,最让人看重的一项活动就是傩戏。傩戏由来历史悠久,自先秦时期便已经成为百姓在春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反映那时候的人民对于鬼神的崇拜,带有一种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这一天,会有身穿巫师衣服,带着怪物面具的人们跳舞,还有奏乐和各种各样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参加期间,让大家都能够一饱眼福。
除开傩戏之外,唐朝春节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守夜。据史书记载,在这一天唐朝宫廷里会大摆宴席,燃起篝火,皇帝会邀请官员和皇亲贵族一起喝酒作诗,欣赏歌舞表演,这就和我们今天守夜时抱着手机玩一个晚上或者看电视有很大的不同了。我都想穿越回唐朝去守夜。在寻常百姓家,可能守夜的场面没有宫廷那么盛大,但是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到了子夜时分,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放鞭炮,守着火堆一个聊天到天明。总之,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这都是难得的不用工作的相聚时刻。
另外还有,唐朝的春节还会帖门神、贴春联,家家户户一起剪纸贴在门上等,都是一派喜洋洋的景象。
大唐盛世辉煌无比,那唐朝人如何过春节的呢?
有诗云“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就是描写春节的热闹场面。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强盛帝国,过节自然是盛大无比,万物贺新节。
虽然唐朝并没有春节这一说法,但当时他们已经开始过除夕了。无论是宫廷之内还是民间百姓,在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很多风俗习惯,而这些与过年有关的风俗或习惯,也一直深受后人追捧并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年俗”。
在唐朝,有几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除夕当天的“傩戏”,晚上便是吃“团圆饭”和“守岁”。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傩(nuo)戏,唐代春节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除夕当天的傩戏。傩戏自上古先秦时期便是中国人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先秦直至汉魏时期,傩的宗教意味浓厚,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但在唐朝,虽然傩的仪式仍然是继承北魏时期,但其宗教意味却在唐朝盛世的影响之下,淡薄起来。民俗性娱乐性逐渐占据上风,带有巫术意味的行动被美丽动人的舞蹈动作所取代,原先枯燥无味的宗教吟唱被富有激情的唱诵所取代,同时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借用,傩成为了官民同乐的重要娱乐活动。
团圆饭,与如今一般,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吃着热乎乎的,丰盛的饭菜。守岁时,要将所以房间内的蜡烛尽数点燃,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守夜时,要整夜燃烧檀香篝火,皇帝一般大摆宴席,邀请皇亲国戚与朝中重臣参加,文人要赋诗唱和,十分欢快。
到了子夜时刻,人们要放鞭炮,以祛除恶鬼,此外储光羲的《秦中守岁》:“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则描绘了当时人们在除夕之夜要在家中点烛燃火的习俗。此外例如立门神、贴春联、压岁钱、挂年画等习俗亦是唐代春节的重要习俗并一直持续到今日。
唐朝春节怎么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朝的春节庆祝方式、唐朝春节怎么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