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你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你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英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你们家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一年级
你们家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一年级,写法如下:
篇一:
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
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篇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儿歌了。因为端午有许多习俗都跟五有关,所以端午又叫“重五”。
端午节的时候在家门口要插五端。这五端有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据说可以驱虫、辟邪。在南方过端午,要吃五黄,他们是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和黄豆包的粽子。
赛龙舟、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习俗。相传吃粽子赛龙舟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这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也是全中国每一个人的节日!
端午节你的家乡有什么传统习俗?
端午节除了最常见的吃粽子,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习俗,例如赛龙舟,挂艾草,戴香囊,系五彩绳,还有点雄黄酒,当然,这些只是我的家乡习俗,坐标江西,不知道你的家乡有什么传统习俗呢?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传统习俗之一,听说最早的时候,是因为楚国人不舍得屈原投江,他们划船赶去相救,但他们最后并未寻得屈原的踪迹,于是他们就决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这种习俗在吴、越、楚的时候极为盛行,并延续至今,不过现在的赛龙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的习俗活动了,也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二、挂艾草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见挂艾草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活动,因为人们认为这些艾草可以驱虫辟邪,保佑家人安康,以及带来好运,这些艾草一般都是挂在大门两侧的。
三、戴香囊
戴香囊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邪驱蚊,二是为了点缀好看。然后香囊里面都是一些能醒神醒脾的中草药物,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副作用的,可以放心佩戴。
四、系五彩绳
五色是指‘’青、红、白、黑、黄“,在古代人们认为五色是吉祥色,而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大人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家孩子的手腕系上五彩绳,据说这样可以让自家孩子免受那些坏东西的伤害,不过一定要记得哦,在孩子戴完之后,要把那根五彩绳扔到河里,让水冲走,这意寓着把坏运冲走。
五、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可杀百毒,于是大人们会喝雄黄酒,但由于小孩不能喝酒,大人们就会把雄黄酒涂抹于孩子的脑门,以及手脚腕处,也能起到驱虫避邪的作用,不过现在雄黄酒比较少见,人们会用黄酒来代替,以此增添节日气氛。
最后我们就来说说最常见的吃粽子吧,粽子最早是用来祭祀的,据说是为了不让河里的那些鱼虾去吃屈原的身体,每到端午这天他们就会投大量的粽子到河里,不过慢慢的,人们意识到了这种行为是浪费,便不再投粽子,而是自己吃,于是端午吃粽子也成了一种传统习俗。
其实种种的习俗都不过是人们寄寓着美好愿望的一个载体,是希望自己以及家人朋友们能够幸福安康。
1篇写你家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作文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端午节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6.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先说“端午”这两个字,“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盛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也有一说,最初端午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
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你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你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英语、你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