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午节是怎么,以及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 2、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 3、简介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 4、端午节,人们都是怎么过的?
- 5、端午节怎么过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由于劝楚王无果,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大夫,便将糯米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不吃屈原尸身。端午节由此产生。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打午时水
端午,“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关于端午节来源的说法有很多种,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简介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一直是我国各个民族纪念民俗的佳节,从古时的划龙舟、食粽子、插菖蒲……到今日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暑、祈求健康……许多古人的习俗都被完整地传承了下来。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关于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多个说法,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一下吧。
1、纪念屈原说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楚国大夫屈原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的消息后,悲愤地写下绝笔作《怀沙》,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们知道后,都纷纷载船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来便在这天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来历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纪念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除纪念屈原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
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在端午节这天泛舟投粽。
3、夏至说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的解释源于《岁华纪而》中对端午的描述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处于夏季之中。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作“夏节”、“天中节”。
而有关竞渡、吃粽子的习俗,隋代人都将它们视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而并非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夏至节气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个说法认为夏至便是端午节的起源。
4、纪念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上虞人,父亲为了捕鱼溺于江中,几天之后仍然不见父亲的尸体,当时的曹娥才十四岁,每天每夜沿着江边哭喊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之后,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江,在五天之后被村里人找到。
孝女曹娥虽然死了,但是她却能找到她父亲的尸首,并把他背到了江堤边,人们看到这个场景十分感动,认为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后来人们把曹娥背父出水得地方就叫做贺盘村。她的孝心同时感动了村里和村周围的父老乡亲,他们把曹娥父女进行了埋葬,同时在曹娥挑水的江旁建造了一座曹娥庙,造了她的塑像,尊她为“孝女娘娘”,并把小渔村叫做曹娥村,把那条改成了曹娥江。
每到曹娥跳水投江的那一天,曹娥庙里都会举行很盛达的庙会,很多乡亲都会来祭拜孝女娘娘,同时题词送匾来赞扬她的美德。一直到现在,不管曹娥江的江水多么凶猛,但只要到曹娥庙前面都会变得平静,仿佛觉得有愧于孝女,悄悄离去,等过了曹娥面,江水才会再次发出响声。
因为五月初五是曹娥投江的那一天,于是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为纪念曹娥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由“纪念屈原说”中渔夫们划起船只寻找屈原,演变到如今在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进行“赛龙舟”活动。龙舟上的船手们划动船桨,在江上以速度比拼,这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2、食粽子
为缅怀屈原,楚国人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经过数千年传承发展,现在的粽子大多用箬叶包裹,加入糯米、黄米制成,不同地区的做法还有不同,比如分口味的甜粽、分材料的肉粽等。
3、挂艾草
历史上的五月初五之所以被称为“毒日”,是因为在五月气候逐渐攀升,又正值雨季,蚊虫较多,湿气较重,古人则认为五月是“毒月”。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写的就是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治病,又可驱虫,古人们往往就会在家门口挂上几株艾草,用来防蚊、辟邪。
以上4个版本的传说就是我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端午节,人们都是怎么过的?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 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梦见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 赤脚, 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问, 大鬼奏日, 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 愿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 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台湾开始有尤舟竞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均举行尤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之举,近英国人亦仿效我国人作法, 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端午节怎么过
端午节通常会举行赛龙舟、端午食粽等活动。
1、赛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古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的起源蕴含着时代需要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节日是农历历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关于端午的起源最早有源于夏至一说。而民间社会却把它与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真实或者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结合起来,赋予其情感、道德色彩,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节日传说。
如此一来,端午节的文化属性从纯粹岁时节令的产物,又增添了一份历史人文的色彩,而且在后世的流传中与历史的关联度被不断强化和凸显。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端午节的思想内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探索、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衍生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至亲的孝道。
端午节是怎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故事、端午节是怎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