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以及朱元璋为何不直接传位朱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你知道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吗?
其实,站在朱棣角度上去想,他也挺无奈的。对于帝王家庭来言,历来都是老爸把皇位传给儿子,或是在兄弟之间传承。
若朱棣没本事,啥也别说了,可偏偏朱棣还文韬武略样样皆能!原来皇位是哥哥朱标的,他没啥想法,过得还很滋润,一口气生了9个子女。可哥哥朱标一去世,老爸朱元璋却瞅都不瞅他一眼,就把皇位指定了侄子朱允炆。
那么为何朱元璋舍弃文武全才的朱棣,非选定孙子朱允炆呢?这个问题,只要站在朱元璋的视角去观察便会发现,朱元璋没法传位给朱棣,这三大原因,注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没用!
其一:朱棣没有代言人
大明朝既是朱家人的,也是文武百官的。朱棣由于远在北京,替大明镇守北疆,就注定了他在京城内没有代言人。
而皇位的争夺不是由老皇帝指定,就是百官推荐。也就是说,新皇帝几乎都是在皇权和官僚集团的博弈中产生。故而朱棣本事再大,由于在京城内缺乏自己的势力,而没有代言人替他到前台来争取。
反观朱允炆,由于朱标当了25年太子,已是根深蒂固,其势力已不亚于朱元璋了。故而,站在百官角度上来分析,自然都会推荐朱允炆。因为这样能保证百官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哪怕朱元璋动过选朱棣的心思,也只能很快打消。
如朱元璋曾问过刘三吾,朱标死后谁来接替?
刘三吾道:“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倘若这时,有朱棣代言人呢?必然会反驳,拥护朱棣。如此一来,朱棣这才可能有机会。可如今几乎满朝文武都赞成刘三吾这句话,朱元璋再强悍,也只能妥协。
所以,对于皇位争夺来言,代言人这个角色,从来都是非常关键的。没有这个角色,朱棣自己蹦出说:我推荐我自己!别说群臣了,就是朱元璋都会急眼,这叫心怀不轨,意图篡位。
其二:朱棣的嫡系身份有问题
朱棣的生母是谁?一直是笔糊涂账。朱棣自己说:我老妈就是马皇后!但一大堆野史却争先恐后地反驳,甚至都传出了: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之说。
同时专门记录皇家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大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也拿出了证据反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所以朱棣的嫡系身份,是遭到质疑的。且就算朱棣是嫡生,可他还有两个哥哥在上面,一个叫朱樉、一个叫朱棡!
论资排辈来谈,也是照样轮不到老四朱棣,更何况他的身份还存疑呢?这几乎算是第一时间,就被剥夺了资格,排除在外了!
其三:朱棣有一位“完美”老爸
朱元璋几乎是所有开国帝王中,最为后代着想的的老爸。哪怕子孙的名字,他都搞出了一个五行相生,生生不息的格局来。
可想而知,这样的老爸帝王,会如何为继承人着想了。最明显的例子是朱标,朱元璋刚当上吴王,就让从13岁的朱标开始参政——回老家去祭拜祖坟。后来,又给朱标组建了宋濂、徐达、常遇春,这套超豪华的太子培训班子。
而在朱标死后,为了让朱允炆不受威胁,朱元璋抖擞精神大开杀戒,连蓝玉他都杀!这些迹象都说明了,朱元璋是铁了心要当一位“完美老爸”,替子孙干完八辈子的事。
也正是出于朱元璋的这种表现,可以断定他绝不会选朱棣,因为前朝的教训就在眼前,为了争夺皇位,兄弟相残的事层出不穷。如今谁都服气的朱标死了,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倘若贸然立朱棣,万一其他兄弟反了呢?大明朝极有可能二世而亡!
所以只有立朱允炆才最保险!一则群臣支持和拥护,基础非常好。二则是朱棣想谋反也没法在兄弟间搞串联,因为他们之间就有天然矛盾,可以轻易被分化。
就这样朱元璋为朱允炆设计好了一切,几乎使朱允炆立于不败之地。因而朱棣本事再大也没用,根本就不可能被朱元璋选中。
哪料,朱元璋都做得如此地步了却还是被翻盘——不是朱棣牛,而是朱允炆昏招频出。
故而从这个角度来言,朱棣的靖难之役,实则是在跟朱元璋“过招”。而朱允炆竟然当了神助攻,帮着朱棣都一一破除了朱元璋的设置,如兄弟间的串联,朝中大臣被“送”过来等,因而朱棣这才得以成功。
其实明朝除了“朱棣意外翻盘夺天下”外,还有其他许多问题,如朱棣为何非要迁都北京?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
而在对明朝的研究中,最出色的无疑是这部《大明王朝三百年》,系统梳理、解答了明朝的许多问题,不但对研究明史大有帮助,而且对启迪和开拓思维,解答如今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帮助颇多,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1朱元璋很喜欢太子朱标,很想把皇位传给他,在朱标身上花了很多心血,在他认为天下已定,治国需用文治,不能传给征讨安邦、威伏四夷的燕王朱棣,但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十分沮丧,不仅葬朱标于明孝陵,还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样既表示了对朱标的哀思,又把皇位传给了嫡氏后代。按传统传嫡长,太子朱标早逝,故传位给朱标长子朱允文。
2本来大儿子德才兼备,二三子根本不成器,不是太尖就太傻,不能担此大任,而四子朱棣战功赫赫,但不贪功,对几个哥哥都不错!本来是想传位给四皇子,可是被个算命的说朱棣会夺了他的天下,朱元璋因此未立四皇子,加之他对长子的思念和对长孙的疼爱,就立朱允炆了!!
3《明史·惠帝本纪》:“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
据此,惠帝朱允炆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已有皇太孙身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薨。惠帝朱允炆以皇太孙身份即位,是理所当然的。
4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东征西讨定鼎天下后,在确定接班人问题上的失策即埋下了动乱隐患。应该说诸位皇子中,四子燕王朱棣征讨安邦、威伏四夷对于明朝开国功劳甚大。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按说,建国之始,诸王子中择其贤能者以承大统也不为过,嫡长子继承制历朝历代也都有所权变,可太祖元璋不知出于何因,硬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于是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或许心中的猜疑畏虑让朱元璋对于儿辈有所防,而祖孙的“隔代亲”让他心有所安,故此舍儿取孙。朱允炆君临天下,试想燕王怎肯对黄口小儿俯首称臣?“靖难之役”起,很快南京陷落,建文帝朱允炆穿袈裟、揣度牒,“大地山河一担挑,四大皆空相”,凄凄惶惶逃离了京都,杳杳渺渺不知所终,叔父终夺了侄子的天下。
5明朝的各个皇帝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字作为边旁而命名的。而朱元璋虽然自己本身名字里没有“五行”但是他的年号为“洪武”所以他的儿子辈是以“木”字为边旁取的名。而孙子辈是以“火”字为边旁取的名。
看似取名跟传位似乎没有大关系,其实不然,这种严格按照“五行”学说的命名方法,这说明了朱元璋是个很遵守这种中国传统学说和“大统”概念的人。所以当他嫡长子死后,他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其他儿子,而传给他的嫡长孙。
6太祖认为儿子太忤逆了,大概野心太大,如自己太相似,治理国家需要的是“宽仁”
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因为朱元璋认为朱棣和自己太像,杀伐心太重,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另外他比较喜欢善良的朱允炆,认定他将来肯定是一个仁德之君,所以没有将皇位给朱棣。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呢?
从内因来看,朱元璋复杂的心态是导致他没有传位朱棣的主因。
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皇长子朱标之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是出乎预料的事,等于朱元璋的心血付诸东流了。中国历史上上向来在皇位继承上只有两种成例: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二是兄终弟及。朱元璋建国后,为了集中皇权,以猛治国,大肆杀害屠戮文武功臣,胡蓝案,空印案、郭恒案几大案杀得昏天血地,共计有十多万人在案件中被朱元璋杀害。
要知道,朱元璋杀害的都是什么人?要么就是武将,要么就是文人,基本上都属于知识分子,即古人所说的“士人”,士人向来都是“可杀不可辱”之人,但是如此杀戮,也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所以,当庙堂之上,朝野机关,几乎没什么人上班了的时候,朱元璋几乎是采取抓捕的形式,抓捕凡是有点文化的人到朝廷上班。在这个血腥的时代,纵有一身知识,很可能都会小命不保,不如一个种田的农民,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啊?
朱元璋是堂堂一个皇帝,靠实力打下的江山,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吗?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后,他将锦衣卫裁撤,这说明朱元璋的内心已经起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光杀人震慑是不行的,还得依靠知识分子来治理国家,不然朝廷都难以运转了。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也在开始变化,敏感,多疑,猜忌裹挟着这位老皇帝。依着之前朱元璋的脾性,杀了这么多人,难道我想立个什么样的储君还有谁敢说不敢吗?可是老来的朱元璋不再愿意杀戮,他希望平缓猛烈治国的思路,朱标虽然死了,但是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孙朱允炆却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带着对朱标的复杂心态,朱元璋精心教育朱允炆,希望他能做个守成之君。
这里面,朱元璋在杀人如麻的后面,却又装载了若干历史古制的思考。前面说过,几大案后,有名望的文臣武将都已经屠戮殆尽,朱元璋其实想立谁就立谁,谁还敢说半个不字吗?但是他却又担心千秋史册在后,对他朱元璋所评非益,既然老大死了,就应该立老二,“兄终弟及”嘛,但是老二明显所托非人,朱棣虽然与自己很像,但是他是老四啊,如果立了他,后世会怎么评说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时忘记自己已经天下无人敢反对,却又拘泥于历来的传统古制难以自拔,在内因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他倾向了朱允炆。
外因驱动是朱元璋没立朱棣的次因。
自宋朝以来,文官势力在朝廷逐渐崛起,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代,这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却大开杀戒,将文武官员杀得大气不敢出,这样杀戮的后果几乎是灭种式的。但是朱元璋也没闲着光杀人,他也在建立另外一支文官队伍,那就是国子监,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机构,相当于大明朝官员的“摇篮”,和以前所谓太学等学校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国子监是以“八股文”为基础的教学,朱元璋甚至撕毁了孔孟有关很多篇章,形成了朱元璋式的教学体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当时国子监的教学内容。
传位的时候,朱元璋为什么不传给朱棣?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而后来朱元璋的第四子当时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那么当时的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朱棣呢?
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明帝国确立一个嫡长继承的传统,另一个就是他没有想到自己儿子与孙子都是这么的不省心。
朱元璋原本是有太子的,那就是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朱元璋一直也是以继承人的标准培养的,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心中的第一人选。然而朱标却早逝,这就打乱了朱元璋原本的计划与安排,在这个情况下,朱元璋不得不对继承人选上做出另外的安排。要不传位给自己的其他儿子,要不传位给自己的孙子。那么朱元璋没什么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朱棣,而选择了孙子的朱允炆呢?
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棣的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很可能不是嫡子。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在历史上记载其母为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嫡子,但关于朱棣的身世在历史上也是存疑的,关于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在历史上也是有争议的,也就是说朱棣是有可能并非朱元璋的嫡子,朱元璋为了竖立一个嫡系继承的体系,自然就选择了朱允炆。
同样的情况,其实后来也发生过,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其痴肥的大儿子与善战的二儿子之间,朱棣还是选择了嫡长子的大儿子,而不是更像自己更得自己喜欢的二儿子。
朱元璋为了把这个正统保持下去,选择了建文帝朱允炆。问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如果直接传位给了朱棣,就没有了后边的靖难之役了。
这其实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了,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想过,他的儿子与孙子都那么能折腾,而这之中最能折腾的其实不是朱棣,而是他选定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
靖难之役的发起的关键就是朱允炆的削藩,朱允炆的削藩又快又狠,说是快,他登上皇位,还没有翻过年,还没有改元,可以说朱元璋尸骨未寒,他就开始进行削藩,而狠就是逼死藩王了。要知道藩王是什么人,那都是朱元璋的儿孙。
藩王政策是朱元璋创建的,而且到死都没有废除,可以说朱元璋是不想削藩的,而引发靖难的削藩其实是朱允炆挑起的。朱棣在当时的情况下,靖难更多的是为了自保而非野心,否则他也不用用儿子做人质,自己还装疯争取时间了。
可以说朱元璋没有传位给朱棣,是他没有想到建文帝如此能折腾,最终把皇位折腾没了。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和朱元璋为何不直接传位朱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