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峥杰,80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农业农村(水利)办公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农业产业及桑基鱼塘系统管理工作。
【青春之我】
湖光潋滟,桑叶沃若。
这就是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美景。何其有幸,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美景中。
2019年,我开始负责南浔桑基鱼塘的管理工作。初来乍到,老同事们四处带着我熟悉桑基鱼塘的有关情况,他们带领我参观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
完全是一次震颤心灵的学习之旅,完全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养蚕缫丝、鱼桑相生的内容看得我眼花缭乱。每一处细节都连通系统工程,哪怕一个参观者简单的问题“蚕茧外层的丝线为什么是淡黄色的”,也意味着讲解者要在桑基鱼塘系统的知识海洋里“泡过”“游过”,才能讲得清楚。
在负责桑基鱼塘管理工作之前,我只知道湖州的桑基鱼塘历史悠久,但我从未思考过它为何能传承至今、它为何有如此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在学习中、在工作实践中、在与院士专家的交流中,我抓住一切机会充实和提高自我。三年来,我有了一些新的体悟。
从2500年前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桑基鱼塘系统。
所谓桑基鱼塘,就是“塘基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模式。我相信历史上一定也出现过许多农业耕作模式,但桑基鱼塘的模式传承至今。我认为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它“零污染”的特征。
桑基鱼塘系统取材于自然,用物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和理念始终深植在祖先的生产实践中。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千多年后这笔宝贵的财富到了我们手里,我们理应珍视它,从中汲取营养,让其所蕴含的可持续之“道”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增添助力。
我是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我走出大山,到城市求学,可是我依然对田园生活有无限的向往。毕业后,我来到水乡湖州,工作几经变动,我最终与桑基鱼塘系统结缘。吾心安处是吾乡,我愿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绽放青春。
(作者:磨峥杰,记者殷泽昊、王美莹采访整理)
(本期选题支持:陈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