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康熙南巡多少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康熙王朝 南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康熙几次下江南的时间
乾隆六下江南,前四次奉太皇太后圣命,后两次和珅帮他出主意找借口。分别回是:乾隆十六答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
康熙六下江南,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社会和民生的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
扩展资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
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六次南巡分别是哪几年?与谁同行南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 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2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二月 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
三月 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
3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 正月 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
二月 第三次南巡启銮。
三月 康熙帝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四月 车驾驻江宁,阅兵。
4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壬午)
正月 诏修国子监。
六月 康熙帝制《训饬士子文》,颁发直省,勒石学宫。
九月 第四次南巡。
十月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5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乙酉)
正月 《古文渊鉴》成,颁赐廷臣,及于学宫。
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阅河。严禁太监与各宫女子认亲戚、叔伯、姐妹,违者置于重典。
三月 驻跸苏州,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江宁织造曹寅校刊《全唐诗》成。赐大学士马齐等《皇舆表》。
6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丁亥)
正月 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康熙皇帝先后6次南巡的目的是什么?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清王朝建立大一统王朝后,面临很大的问题,虽然依靠武力能够维持,但必经不是长久之计。为了稳固自身的统治,清王朝的统治者需要与士绅阶级达成和解,因此才有了康熙六次南巡。
从这一方面考虑,康熙南巡有如下几个目的:
首先,对江南赋税之地的重视,确保掌握在手中
对于王朝来说,财政问题一直是最需要重视的一方面。而江南地区自唐朝开始便一直是华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江南赋税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清王朝来说,自顺治入关到康熙继位,统治阶层内部倾轧不断,难以抽出精力稳固江南的统治。
到了康熙时期,多次南巡便提上了日程。毕竟,康熙做的事情比如平三藩、通漕运还有远征征噶尔丹,都是需要耗费天量的金钱。作为赋税重地的江南,必须要稳固地为王朝贡献赋税,因此,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多次南巡,以震慑宵小之人。
其次,清王朝需要与士绅和解
自从江南经济发展之后,南方教育发展迅速,能够通过科举进入官僚系统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明末,江南出身的官员基本垄断了官僚阶层的最高话语权。到了清王朝入关之后,为了完成天下一统,清朝军队在江南实施了残酷的打击,其中措施不忍多说。
到了康熙时期,清王朝解决内部最高权力的争斗之后,新继任者康熙为了稳固统治,必须要与江南士绅进行和解。毕竟,天下的治理需要补充源源不断的人才,作为在科举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江南是王朝官僚系统稳固的重要保障。
因此,康熙南巡江南时,对士绅阶层广施恩惠,双方完成了和解。
最后,加强皇帝对江南的控制力
对于康熙来说,王朝都城在远离江南的北方。俗话说天高皇帝远,地方官员有极大的动力欺上瞒下,掣肘一些措施的实施。为此,康熙南巡便可以涤清有问题的官员,以达到令行禁止的愿望。
当然,这个需求不仅仅是江南,其他地区也需要如此。只不过,江南对于清王朝天过重要,康熙也极其重视,就有了六次南巡。
综上所述,是个人关于康熙六次南巡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熙和乾隆都下过江南几次?意义是什么?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意义不同,康熙主要是治理水患,整饬吏治,乾隆以盛世太平之圣君自居,南巡也办了很多政事,但更多是彰显自己,好大喜功。
康熙作为创业之主,兢兢业业,利用南巡,安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发展封建社会,并能躬行节俭。其南巡进一步奠定了清王朝安定、统一、强盛的基础,使之由乱而治、由弱转强,起有重要作用。
乾隆效法康熙南巡,挥霍奢靡,据统计,六次南巡,各项花费总数达白银二千多万两,所带随从与地方官员还趁机敲诈勒索,极大地加重了群众负担,致使民间冤情沸腾。
乾隆直到临死之前才意识到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之事,劝诫后世之主,再不要像他去南巡了。然而,追悔莫及,为时已晚,造成的恶果,已无法挽回。
扩展资料:
一、康熙六次南巡
1、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2、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3、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4、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一年,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5、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南巡阅河,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
6、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二、乾隆六次南巡
1、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南巡路线确定为: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
2、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到徐州阅视河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
3、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水患。
4、第四次南巡: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在苏州游览各处园林。
5、第五次南巡: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70岁,千里劳顿,体力已吃不消。没有详细南巡事件记录。
6、第六次南巡: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的老人了,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费都叠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南巡
关于康熙南巡多少次和康熙王朝 南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