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福建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福建元宵节有什么风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元宵节,莆田有什么习俗?
1、闹元宵,在莆田元宵节盛况赛过春节。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某个村过元宵,就有宫社摆斋菜、设宴桌、叠糕果、搭橘塔,乡民们抬菩萨神像行傩。
2、妈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妈祖元宵的正日是在正月初十。妈祖庙的元宵还有点烛山的俗例。妈祖元宵要持续到正月廿九才结束,这是因为莆仙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
3、出游,元宵节当天出游队伍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从早上8时一直游到晚上12时后回宫庙。
4、元宵游灯,始于宋代,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彩篮灯等。其中有一种用白萝卜制作的菜头灯,从宋代一直流传下来。
5、龙灯火化,由于龙是古代皇帝象征,一般宫庙级别低,无法履行化龙职责,必须由龙女下凡的妈祖来担当此任。各乡镇元宵活动都结束后,就会把所有的龙灯集中起来,在正月廿九妈祖元宵时化龙。
元宵节的习俗
闹花灯、踩高跷、吃元宵、舞狮子、猜灯谜、游龙灯、迎紫姑、放烟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踩高跷技艺性强,元宵节时,龙灯在广场上狂舞,气势十分壮观。
元宵节放烟花是一个习俗,其寓意是为了庆祝团圆,为了和和美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福建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莆田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莆田元宵节的风俗:
1、菩萨巡游
莆田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莆田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
“接行傩”即为乡民们抬菩萨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当队伍经过时,设香案、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
2、跳傩火
莆田元宵“跳火”是莆田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但同为“跳火”却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绕火跑,有的是踩木块等。
其中极具特色的就是农历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现场进行赤脚“踩火”的表演,俗称“跳傩火”。选年轻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村民用这样的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也表达祈福驱邪、家家户户兴旺发达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人勇敢、不惧苦难的精神。
3、僮身舞
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萨上身”的少数人,是打铁球的表演者。“僮身”以20~50岁的未婚男性为主。下江头坐刀轿打铁球是福建省莆田民间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僮身,意即神灵“附体”,让凡人与信仰之间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也让弥足珍贵的敬畏之心得到了清洗。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是古代传说。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但其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吕后便独揽朝政,朝中老臣、刘氏宗室都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秘密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囊得知,立即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联系,最终平定"诸吕之乱”。后,刘恒登基为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夜就叫元宵。
福建甫田涵江铁造东清村的元宵习俗
如今,莆田元宵节的盛况赛过春节。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
宵节活动以大型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辅以里社行傩。其中,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耍狮子、弄九鲤、车鼓队、十音八乐、迎神仪仗队、马队、妆架等盛大活动。
莆仙各地妈祖神像巡游,“出游”队伍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而“摆棕轿”、“耍刀轿”等场面壮观、“妈祖出宫”、“回宫”活动则热闹非凡。
行傩神游是莆田元宵的重要内容,但风格不一。正月初八,枫亭镇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以皂隶舞引开道,神轿及各种彩驾队伍随后而行。
关于福建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和福建元宵节有什么风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