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子贡为孔子守墓多少年,以及子贡为孔子守墓多少年了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子贡守墓的典故
子贡守墓的典故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子贡为孔子守墓6年的说法源于哪部经典?
一 《孔子拜师》
二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①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然而孔子毕竟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现当代对孔子思想的性质和意义则更是众说纷纭。本文仅从孔子教学思想这一点入手,力图探索孔子教学思想在运用方面的问题。
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为何子贡独独庐墓六年?
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我偏爱孔林,以为就像《诗经》的“风、雅、颂”,孔林更类似于“风”,那二者则是一大篇“雅”与“颂”。
孔林中最受人瞩目处,当然是孔子墓。此刻,除我之外,墓地尚无他人,晨光投射在明暗有致的林叶间,雀鸟的鸣啭声此起彼伏,巨碑后面的“马鬣封”,依然沉厚而安宁。朱红色的三座驻跸亭,封存着昔日帝王们沉沉梦境,而一旁子贡的庐墓处,令人遐想,仿佛这位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的弟子犹在其间,随时会出来回应你的探询。
子贡是孔门弟子、贤人中,颇受称道,又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单说他筑庐墓前,六年守丧,就令人感回不已。众弟子守丧三年毕,“相诀而去”,唯有他又守三年。六年的岁月,何其漫长,子贡先生要在不胜哀戚的心情中默默度过,而且是在遍地坟冢,一片愁云惨雾的野地里,该是多么不易!此事的文献记载,我总以为或已羼入一些传说的成分,古时候的儒者在张扬其主张时不免会夸张,甚至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我想较有可能的是,老师去世之时,子贡正在外地搞经贸,无奈交通不便,待到赶回来,已晚了许多时日,师兄弟们“相诀而去”之际,他自然要表示再留一段,大家亦皆认为合情合理,否则,这个站在“道德高地”上“扬名”的好事,为什么让你一人独做?
子贡对老师委实也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伴随孔子左右多年,他得到老师的指教和夸奖不少。孔子的学生中,子贡因为善于理财,低买高卖,“臆则屡中”,斩获甚多,算是一位“土豪”级人物。有一种说法,老先生办学,周游,是得到子贡给予的经费支持的。子贡又是一位折冲樽俎的外交“达人”,“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路仲尼弟子列传》),连国君都要与他“分庭抗礼”,其能力受人敬重如此。
正当孔子困于陈、蔡,几乎遭灭顶之灾时,是他搬来楚国的救兵,方才转危为安。在某种程度上,当时他要比孔子更吃得开,有人说他贤于孔子,他则坚决否认,无论人前人后,都极力称颂孔子的德行与学问,甚至比之为“江河”、“泰山”与“日月”,“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简直有“大树特树”之嫌。而面对别人的质疑,他很坦然地说,“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韩诗外传》)总而言之,在他看来,孔子犹如泰山一般巍然存在,你说他好也罢,不说他好也罢,他都在那里。
尽管如此,有人还是认为,孔子学说“得执而益彰”,其地位和影响之所以与日俱增,与子贡竭力所做的“品牌推广”,实非常有关。江河啊,泰山啊,日月啊,各人所见不同,姑置不论;追随孔子多年的子贡所看到的一幅真实图景却是——“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仅就到达这个“数仞宫墙”而言,也很不易。据说他师事孔子头一年,还自认为自己比老师强;第二年,就有些变化了,觉得孔子与自己差不多;到第三年,认识遂有颠覆性改变,知道孔子确实了不起,不能不拜服。学生之尊崇和欣戴老师,当不能只因师生名分一端,子贡对孔子的态度,看上去还算理性。
关于子贡为孔子守墓多少年和子贡为孔子守墓多少年了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