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轼有多少作品,以及苏轼有多少作品在黄州写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苏轼有哪些代表作
- 2、苏轼的作品有哪些?
- 3、苏轼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 4、苏轼有哪些作品 苏轼写了什么作品
- 5、苏轼的作品有哪些?
- 6、苏轼的主要作品
苏轼有哪些代表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苏轼被贬黄州,却写出最豪放旷达的一首词,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苏轼的作品有哪些?
苏轼的作品有:
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题画作品有〈净因院画记〉、〈提憩寂图诗〉等。
文学风格: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诗、词、散文、书法等各个方面,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水平。
首先,苏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二千七百余首诗篇。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一是由于作者生活在北宋中叶,诗人接触到的暂时安定环境和繁荣景象,很自然地引发他的美好憧憬;同时在尖锐的新旧党争和个人仕途险恶之中,诗人把生活理想寄托于山水风月和亲朋师友之间,诗化了他生活所接触的一切,从而使他留下了数量最多的抒发个人 情感 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二是诗人屡经贬谪,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得不为衣食而躬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他与人民的距离,促使他写出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三是诗人结合生活中所接触的情景,表现出他对新事物的新见解。比如《题西林壁》,这本是寻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他却从中引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其次,苏轼扩展词的领域,开创豪放词派,为后世留下三百多首词作,成为北宋词坛的杰出领导者。苏轼的词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他拓展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中,形成豪迈奔放、浪漫自信的艺术特征。其中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是《水调歌头.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前首词里,作者从幻想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转向现实,转向对人间生活寄予热爱;后一首词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尽管作者当时正值政治上受挫,但作品中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心系国家的豪迈心情。
第三,苏轼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创作出大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一是苏轼的政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等,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广引 历史 事实加以论证,阐述他的政治主张。二是他留下的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夹叙夹议,随笔挥洒,表现了作者坦率的胸怀、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文艺的见解和爱好。三是寄情江山风月,感慨 历史 人物,如《赤壁赋》。这篇文章以诗一样的语言,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他以庄子、佛家思想角度观察宇宙与人生时的洒脱态度。
苏轼在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取各家之长,姿态横生,文理自然,有孟子的气势,庄子的恢奇,《战国策》的纵横驰骋,贾谊的精整透辟。“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代表作如《赤壁赋》等。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把写诗当做日常功课,一直坚持到晚年,现存诗2700多首。他的诗,随意诙谐,自由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首先是想象奇幻,夸张大胆,比喻丰富多彩;其次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再次善于把引人入胜的景色和耐人寻味的哲理相结合,发人深省。苏诗各体都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代表作如《题西林壁》等。
其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 ,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中去,创立了与传统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其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代表作如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等。
其画,擅长画墨竹,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强调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代表作如《古木怪石图》。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苏轼在幼年时代,就接受了丰富的封建文化的教养和熏陶,这对于他后来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深的影响。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他成长的时代正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 社会 危机急遽发展的时代。自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来,士大夫阶层中仍然酝酿着政冶革新运动,一些局部的改良也渐次展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做了主簿、鉴判一类地方官,就迅速地卷进了这个浪潮。这时期的政治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二十六岁考制科时的试卷《进策》和梢后二年的《思治论》中。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伏的情势,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了革新弊政的要求。他对于具体的措施也作了一些 探索 ,但大都只是治标的办法,像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的议论,更表现了他最初的保守倾向。苏轼的一生从主张改革,反对改革到维护某些新法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正在向豪族地主转化心庶族地主阶层的两重性。他在新旧两党之间的依违态度,使他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全部同情和支持,悲剧的命就样伴随他的一生。
)
苏轼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千古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都富有开创性贡献,为李白、杜甫所不及。
诗、书、画,至盛唐臻于极致,天下之能事毕矣。
盛唐诗有李白、杜甫,书有颜真卿、柳公权,画有吴道子、阎立本,树立了各自领域的绝高艺术高度,后人很难超越。
苏轼以他的天才艺术实践,在盛唐之后,开创了大宋的全新艺术风貌。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诗人之首。宋诗自苏轼起,以理入诗,以文为诗,有别于唐代以意象写诗,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自苏轼起,宋书尚意,从唐诗的森严法度中脱略而出,自从一代大观。他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是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他现存两幅传世画作,价值不可估量。其中,枯木怪石图流落海外,迄今未回归祖国。
词自唐始,历来被视为诗余。诗为艳科,一度难登大雅之堂。
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老夫聊发少年狂”首开豪放词风。
豪放词开词之新风,与婉约词并称词中瑜亮,渐渐树立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辛并称,占据了中国词坛的半壁江山。
苏轼之词,于豪放之外风格多变,无一不臻化境。
如缺月挂疏桐之空灵,花褪残红青杏小之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沉郁,均为词之典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堪称千古绝唱。人称此词一出,中秋词尽废。
苏轼的文章,是天下一绝。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见其文,为之汗出,欲让他一头地。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
韩愈作文如大海潮生,层层叠叠,条分缕析,力量十足。而苏轼作文如大海本身,浑涵汪茫,浩瀚辽阔,莫可名状。
苏轼谪居黄州时,作前后赤壁赋,寓情于景,阐述了深沉的哲思,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
他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只有寥寥数十字,却表现出月光之空明,心境之淡适寂寥,是妙手偶得的天才之作。
东坡居士不只是有宋一朝的文化牛人,即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他也是熠熠闪光的符号人物。举凡其所涉及的领域,皆为卓荤名家。诗歌方面,与江西派始祖黄庭坚齐名,称“苏黄"。词开一代之宗,与辛弃疾并为豪放派代表。文列唐宋八大家,与泰斗级人物欧阳修齐名。书法居宋四家之首。就连绘画也别开生面,枯树盘石,苍古寥阔。世人苦心孤诣,皓首以求,不能得其一端,而他行云流水,却在在登峰造极。由此不得不惊叹,造化诚有钟情者,用谀颂帝王的一个词来说苏轼应该最为恰当,即天纵神明。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 大致可分为议论文、 记叙文和小品文等, 这些散文的出现标 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 议论文, 以政论、 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 议论与文采交融, 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 ,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b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 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 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 承天寺夜游》苏轼艺术成就。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 “ 辞达 ”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 情感 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 、 社会 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 2 、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 山》 ; 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 ;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 或寓有浓厚的身世 之感,如《题西林壁》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苏轼艺术成就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 味, 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 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 “ 神似 ” 陶诗的地步。 4 、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 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 、 “ 以文为诗 ” 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 2 、丰富的比喻,也称苏轼艺术成就 博喻 ” ,如《百步洪》 。 3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 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 4 、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 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5 、 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 而且风格多样, 七绝清丽精美。 6 、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 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苏轼艺术成就、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 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 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 、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 词 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 面向 社会 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 、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 把词家 “ 缘情 ” 与诗人 “ 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 “ 以诗为词 ” 1 、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 “ 词为艳科 ” 的传统体制,向 “ 士大夫 化 ” 发展。 ”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 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 《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 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 增加了词的内容, 丰富了词的体式, 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苏轼艺术成就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 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 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 风格是多样化的。
苏轼的文学成就:
1、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 历史 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r 2、诗作:苏轼对 社会 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 社会 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 社会 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r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 社会 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 社会 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3、文章: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r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r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轼还擅长行书、楷 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 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 凝式,而自成一家。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 墨竹,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 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 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 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 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 论基础。
苏轼作为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明确表示要把主持文坛的重任交给苏轼,苏轼也亲口说过)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手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苏轼是八大家之一,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是不同于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道并重的文学观。其文章,文思泉涌可以说是苏轼真实的写照,议论文有的放矢,言词剀切,杂文等议论抒情叙事完美结合,小品辞赋四六文讲求辞达,行云流水。
词、北宋词发展史上,晏殊张先柳永等人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苏轼,词一直以来被视为小道,在文人士大夫眼里地位是远远不及诗的,也就是所谓的诗余,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一代文豪欧阳修也讲词看做是余力 游戏 ,苏轼则认为诗词同源,认为词是诗之苗裔,又提出词须自是一家,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真正使词开始能够与诗歌并驾齐驱。在当时,更多的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和音律,不是词的当行本色,但苏轼对于后代词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此,他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于音乐的依附性,归根结底是想要提高词这一文体的地位,唯其如此,才有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辉煌。
苏轼的诗处于诗歌发展史上三元中的元佑时期,他与王安石黄庭坚等人将宋代诗歌推向一个高潮。苏轼诗歌主要有几下几个成就:
1、因为太有才了,所以他诗歌中用典对仗比喻等技巧运用的出神入化臻至化境,达到了一种老成的境界,比如“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一句,具体分析见网络…
2、赵翼评价苏轼“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答之隐,无难显之情”也就是说,苏轼的诗海纳百川,跟杜甫一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3、苏轼诗讲究兼收并蓄,注重两种不同风格甚至是对立风格的融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清雄,就像稼轩词一样,风格多样化。
4、以文为诗,以文为诗不是自苏轼始,韩愈即大力提倡,但是苏轼因为才力更盛,他的以文为诗更加自然贴切。
5、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我们知道,诗歌艺术,在唐人身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宋人要想继续诗歌这门艺术就必须求变,有宋一代,诗人们都追求生新,但往往用力过猛,形成生硬枯燥的局面,苏轼诗歌兼收并蓄,避免了这一缺点。
苏轼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一样,不仅在北宋当时,而且在后世士大夫心中都有着超然的地位。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 社会 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 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 社会 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
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东坡是个大才子,琴棋书画都很精通,而且他很多艺术都原自生活,尤其对宜兴情有独钟,设计了东坡提梁壶,还有大家都喜欢的东坡肉。
各位老师的回答都非常专业细致,我不再赘述。我是想说,苏轼的这些成就和他的性格密不可分,苏学士是乐天派,性格豁达开朗,无论贬到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泰然处之,并怡然自乐。到了黄州后,不光写下心态潇洒的《定风波》,还为我们流传了美味佳肴,东坡肉和东坡肘子!不像现在有的人,逆境中消沉,顺境中颓废,既没有抗压能力,也没有进取心。
苏轼有哪些作品 苏轼写了什么作品
1、苏轼的诗共有3459首,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江城子·密州出猎》、《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春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冬景宋代》等一系列佳作。
2、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的作品有哪些?
苏轼诗词赋作品选列: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石钟山记》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2《踏青游》
73《玉楼春》
74《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
75《黠鼠赋》
76《前赤壁赋》
苏轼的主要作品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诗词风格】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轶闻】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6、不忍心拆散
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27.苏轼与面条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写作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关于苏轼有多少作品和苏轼有多少作品在黄州写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