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白的真迹值多少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白真迹一副多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值多少钱?
- 2、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白》半壁口见海日……诗选段.墨迹真迹价值?
- 3、李白唯一书法真迹现世,他用近461套北京四合院买下,后来怎样了?
- 4、谁捡漏一张李白书法真迹,用461套北京四合院买下,后捐给国家?
- 5、李白唯一书法真迹现世,他用461套北京四合院拍下,后来怎么样了?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值多少钱?
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诗集,而他本身也是一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现在仅存于世的就只有一篇《上阳台贴》可以说是千金难买,本身物以稀为贵,更何况这一本字帖经历了上千年的蹉跎,仍然还能够完整地保留与世,它背后的价值是我们远远都无法估量的。
在这个字帖里面只有短短的25个字,甚至说除去了提名之后就只有16个字,这篇字帖的内容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青壮可穷”剩下的就是日期和地方作者名字,这篇字帖是一篇是四言诗,而这篇诗是写给她的一位好友。名叫司马承祯的道士。他是唐朝著名的道士,道教上清派第12代宗师,法号道隐,从小都聪慧过人,却又没有考取科名功成名就之心,反而自幼就喜欢道学,后来更是拜了唐朝另外一位有名的道士为师傅成为了他的弟子。按理说他不应该跟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扯上关系,但是由于他聪慧机敏,在诗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于是就受到了李太白等文人的尊敬。
当时李白游玩三峡的时候,在江陵一带偶遇了他两人便有了交集,后来就顺便和杜甫,高适重新选一天去拜访司马承祯,然而到了阳台观才知道,司马承祯早已仙逝,就留有他的书画存世。于是李白见了他的著作之后有感而发,就有了《上阳台帖》。
没想到这字帖也成了如今李白仅存于世的唯一一篇字帖了,这也让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李白,引得无数人收藏传承。如今《上阳台帖》被藏于故宫博物院,供世人观赏借鉴这幅绝世佳作。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白》半壁口见海日……诗选段.墨迹真迹价值?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唯一书法真迹现世,他用近461套北京四合院买下,后来怎样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由于他的诗气魄豪迈乐观上进,情景唯美,所以被人尊称为“诗仙”。诗仙的生活是很惬意的,每天到处旅游、喝酒、谈天说地,因此他才有许多的时间来吟诗作对。相反,袁世凯跟李白比起来完全是一个苦逼人生,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工作,没想到这两个人居然能够被历史联系到一起来。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并不是当“诗人”,而是做一个“帝师”,为皇帝治理国家出谋划策。所以李白一生所学就很驳杂了,他会剑术,会纵横术,吟诗作对无所不通,同时还是个相当不错的书法家。但是人们对于李白的认识大多都停留在李白的诗上面。
李白平生也写了不少书法,但是绝大多数都失传了,唯独留下来了一份《上阳台帖》,是其世间唯一的真迹,被后世的文人骚客视为珍宝,连许多皇帝也都忍不住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大名。不过这份唯一的真迹传到清朝灭亡之后,渐渐地不知所踪。人们知道世间本来是有这份李白的墨宝的,但是现在却不知道这份墨宝究竟在哪里。
清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袁世凯促成的。虽然袁世凯背叛维新派,又坑了一波孙中山等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时的日本人更害怕袁世凯统一中国,因为他有统一中国的实力,而且曾经袁世凯驻守朝鲜的时候就让日本人吃瘪过。
1915年,日本人逼迫袁世凯签订秘密条约二十一条的时候,袁世凯故意把这份暴露给民众,在把自己惹得一身骂名的同时,也让条约最终在舆论的压力下无法签订。所以相对于孙中山等人来说,不考虑道德水平的话,当时的袁世凯是外国人最难搞定的中国人。不过袁世凯显然没有一点儿自觉,他不仅想统一中国,还想做皇帝,最后做了十几天皇帝之后死去。
不同于袁世凯一身的骂名,袁世凯的后人大多是比较出名的专家、学者,没有什么比较坏的名声。其中他的侄儿张伯驹还跟诗仙李白的唯一真迹《上阳台帖》结下了不解之缘。张伯驹出生于1898年,由于他是袁世凯的侄儿,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了。虽然后来袁世凯不幸早逝,但是袁世凯的势力仍然存在,张伯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出身贵族,加上钱很多,使得张伯驹爱上了收藏文物。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张伯驹对祖国的几千年文化十分的珍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存一些濒临失传的文物。1937年,他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李白真迹《上阳台帖》,惊喜万分的他马上提出向朋友购买这份宝贝。他朋友也是个爽快人,告诉他,只要钱给足,啥都不是事儿!
这就好办了,张伯驹最不缺的就是钱了,他表示愿以20万大洋购买李白真迹,当年这个价格相当于北京核心区1530多间四合院的价格,可见张伯驹开价之高。财帛动人心,朋友在张伯驹的金钱攻势下立马“低头”。张伯驹当即拿出6万大洋的预付款,先把宝贝拿到手再说——这相当于461套四合院。
当然,如果张伯驹仅仅只是不缺钱,并不值得我们现在来歌颂他。1937年很快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日本人打进了中国。更为麻烦的是,他们也知道张伯驹拿到了李白的真迹。日本人是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各种文化、文物垂涎三尺,另一方面又有着不可理喻的民族自负感情,他们现在迫切地想得到这幅书法。
日本人直接对张伯驹说,他们要“买下”这幅李白的唯一真迹。张伯驹作为袁世凯的亲侄儿,对日本人本来就没啥好感,这时候日本人气势汹汹地入侵中国还要来强买强卖,当然不能答应他们了。于是日本人就把他抓了起来,放在大牢里严刑拷打,逼迫他说出《上阳台帖》的下落,张伯驹却咬紧牙关,一个字也不说。可见张伯驹既不缺钱,也不缺骨气!
张伯驹毕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不论是他袁世凯侄儿的身份还是爱国人士的身份,都是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在折磨了张伯驹8个月之后,无可奈何的日本人最终只得把他放了出来,张伯驹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悄悄地藏在衣服、被子里面逃了出来。后来新中国建立后,张伯驹把自己收藏的许多珍品都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这其中也包括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可见张伯驹当时死命保住《上阳台帖》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个人喜欢,而是出于民族尊严的考虑。他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谁捡漏一张李白书法真迹,用461套北京四合院买下,后捐给国家?
李白生性自由随性,豪迈不羁,这样的性格做官不够圆滑,迟早会被赶出官场。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之后大喜,令他供奉翰林,起草文书陪伴在唐玄宗左右。李白除了写诗之外,还会观察唐玄宗身边的人。
他发现唐身边围绕着很多宦官外戚,内心不禁哀伤起来,写了《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达想要告老还乡的愿望,正好唐玄宗也腻了他的诗文,721年,就给他赐金放还。
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很多年在洛阳遇见了同样踌躇满志的杜甫,两人有同样的遭遇一拍即合,成为了好朋友,相约秋天在梁宋再见面。秋天一到,李白杜甫都准时到了梁宋还见到了诗人高适。
李白想起了王屋山的老朋友司马承祯就带着杜甫和高适去见司马承祯,结果到了之后才知道司马承祯已经去世好多年,李白想起和老友的种种回忆,挥笔写下了《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上阳台帖》是李白留存至今的唯一真迹,全文25字,着16个字是主要部分。
《上阳台帖》问世以来,被多个收藏家收藏,1911年被退位的溥仪带出宫外,私自将他售卖,一度在民间不知踪影。1937年春,张伯驹在郭葆昌家中发现。张伯驹收藏的数量多又多是不惜耗尽家财买来的稀世珍品,所以他被称为“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他最开始是因为爱好搞收藏,后来看中国的文物都在战争中流失海外,感到心痛不已,改为以保护文物为目的搞收藏。
郭葆昌,河北古瓷学家,曾是一个古玩店的学徒,学过一些古玩鉴赏之后,成为了古玩届的名人,结识到很多民国爱好收藏的达官贵人,他在袁克文的介绍下认识了他的父亲袁世凯。1913年,袁世凯来到天坛祭祀,可身上的十二章衮服出卖了他欲将称帝的心。
郭葆昌为了迎合袁世凯的心提出烧制景德镇瓷器送给外国使者,郭葆昌精通于鉴赏瓷器,一件瓷器烧不好,他就砸碎在地上,烧出来的4万只无人不赞赏,但郭葆昌烧这些瓷器足足花华了140万大洋!
郭葆昌在收藏界的名声和张伯驹齐名,郭葆昌开口要20万大洋才能把《上阳台帖》卖给张伯驹。那时候一家四合院的价格最多130大洋,20万相当于1530套四合院,张伯驹无法一时拿出20万,先付了6万大洋以示诚意,相当于461间四合院。后来因为七七事变突然爆发,张伯驹还没来得及付郭葆昌剩下的尾款,就拿到了《上阳台帖》。
日本人知道张伯驹家里有《上阳台帖》等珍贵的中国字画,想要他交出来,为此关了他8个月大牢和动刑,可张伯驹咬死牙关誓死不交。然而新中国成之后,他那些视若珍宝的文物全都免费交给国家,包括《上阳台帖》,现在张伯驹交的那些文物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曾说要奖励他20万,他摆摆手拒绝了,对于他来说文物在自己国家最重要,钱财什么的都不重要。
李白唯一书法真迹现世,他用461套北京四合院拍下,后来怎么样了?
李白字太白是唐朝诗人,他的诗被天下所熟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是我国著名的浪漫诗人,打破了诗歌原有的模式所创造的诗句,特别的潇洒随意,文笔意境悠远,这些盛唐诗人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以说几乎上到80岁老人,下到三岁儿童,每个人都能吟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在中国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最能够让我们大家折服的就是她那令人折服的文采,在这里关于他的说法造诣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关于李白到现在也备受大家的推崇,我们能够看出在各个年龄段的教材当中,都有它的一些诗作.
那些词语能够写出这些人当中的心声,触发了很多人内心,眉头舒展又激励了众多人。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并非是李白的诗,而是他所写的字,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幅书法真迹被搬到了故宫的宫殿里进行展览,大概内容就是概括了王屋山高山流水以及俊秀挺拔的势头,抒发了自己对于它的仰慕之情,读起来非常的畅快。
其实在今天我们能够有幸看到这幅作品,必须要感谢民国时代的一个公子哥,他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住在河南是著名的收藏鉴赏家,可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人物,他跟袁世凯之间还有联系呢,他是袁世凯的表侄。家族世代当官,所以从小就过得非常快乐,后来渐渐的迷上了古玩,直接一头扎入到历史长河当中,这一生所挥霍的金钱,基本上都用于文物收藏了,这个稀世珍宝能够转赠给国家,其中还有一段特别曲折的故事。
在1937年的某一天,他去郭葆昌府上做客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李白的这幅字,良久过后,张伯驹被这幅字震惊的久久不能回神,因为他断定,这是一幅真迹,出于爱宝心切的张伯驹,向跟郭宝昌开出了20万的大洋,想要买下这幅作品,并且直接预付了6万大洋。
这个时候6万大洋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6万大洋能够买461间四合院,可见他对于这种文物真的是下功夫了,没有想到买回来几个月之后就发动了一场政变,没有办法如期支付剩余的14万大洋。
没想到后来日本人也喜欢上了这些东西,根据他们的不要脸程度,肯定会直接抢走。但是张伯驹宁死不屈,就是不交出这份真迹,这位老人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藏品都捐给了国家,其中也包括李白的这个珍宝,他们的价值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我觉得这样一位爱国的老人,放到现在也是被大家所尊敬的,能够得到如此稀世珍宝,离不开他的功劳,我们也必须要记住,在那个年代日本人的邪恶作为,最起码在小编的心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却这段历史,并且在心中默默的诅咒他们。
关于李白的真迹值多少钱和李白真迹一副多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