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白居易活了多少岁,以及白居易死时多少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白居易的年龄
- 2、白居易几岁了?
- 3、白居易活了多少岁
- 4、白居易的一生
- 5、白居易有活到宋代吗?
白居易的年龄
居易(772--846),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 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几岁了?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3]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白居易活了多少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一生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享年75岁。
幼年时期为避战乱,经常搬家躲避。
28岁,他苦读近三十载始中进士,真正有官职是到31岁。最开始的职位是言官。
早年他的诗歌和文章多以讽谏为主,比如《卖炭翁》、《观刈麦》、《秦中吟》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大概是年轻吧,职位又是言官,即使是出于职责所需,或者是报答皇帝恩宠,讽谏也是必要的。但是,正如白居易所言,“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大概是朝中无人,又没有人指点,善讽谏的白居易没有因此少吃苦头,没少受到达官贵族的排挤。毕竟,他在为百姓说话。
39岁那年,母亡。按照祖制,他回乡为丧母守孝三年。
42岁他回京,从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个五品闲职开始做起。但是,44岁那年,发生了两河藩镇叛乱,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在路上一个被杀,一个被重伤,裴度是他的好友。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朝廷居然没有人说话(可见当时个个明哲保身),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出来说话,却被贬到江州做了司马。司马其实就是一个闲置。这一闲就是四年,直到四年后,他才在朋友的帮助下转为忠州刺史,重新开启了仕途。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
联系之前的三年守丧,加上四年贬谪。七年已经过去了……人生有多少个七年啊。早期做官的时候,他的俸禄不多。元和二年(807年),年俸是三百石,只是岁末有余粮。而被贬谪的官员俸禄是极少的。江州四年,他的日子一定是很清苦的。
821年,他从忠州回京,此时已经换了天子。唐穆宗李恒爱他的才,两年之间他已经升至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随从。但是,朝廷争斗太盛,他急于躲避,于是自请外派出京,到杭州任太守。这一年他51岁。
其实,早在他 47岁从江州赴忠州时,他已经想好了未来的官场之道——中庸守成。要少言,要晦而不明,要保余生,否则他苦读30年,功名尽弃,不说立功名了,自身也难保啊。"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 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兵。 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甿。 鸟以能言媾,龟缘入梦烹。 知之一何晚,犹足保馀生。”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原来做人要“难得糊涂”,这是他后半生的全身之策!多么痛的领悟啊?可是这里面难道没有对朝政的失望吗?毕竟历史上对朝政失望的又不止他一人,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幸免。
这段贬谪的经历,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明朝的王守仁(王阳明)也曾经被贬贵州龙场,他在被贬期间的成果是“龙场悟道”。于是建书院讲学,忙得不亦乐乎。后世每当朝廷不用他时,他的精力就用在讲学上了,他的成果也就在讲学上了。相比之下,白居易的”悟道”则是对官场凶险的领会,而采取中庸守成,回归家庭和诗文,表面上做一个闲官,实际上当“香山居士”才是他的真实意图。
50岁以后,白居易知道自己已经“年老体衰”,再无精力也无心朝廷的争斗,他决定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此时,他已经知道了官场斗争的险恶,他从“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52岁那年,他的官职是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此后,他远离长安,居于东都洛阳。选择这个职位,是根据他的策略“中隐”。古时候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已经厌弃了朝廷的纷争,又不想归隐于田园。东都洛阳和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这个职位,就是他中隐隐于于世的选择。
留一份俸禄,用于养活妻儿和自己,不至于受饥寒交迫的威胁。也没有有身居高位的压力和陷于争斗之中的苦恼和紧张。不是很好吗?可以游山玩水、呼朋唤友,要知道白居易其实是爱茶嗜酒之人,每每喝酒都需僮妓相伴。
白居易结婚晚,36岁才结婚。早年丧女金銮子,不到三岁夭折。守丧期间是不能同房的,因此后来一直没有儿子,44岁时(也就是贬到江州那年)才得生得一个女儿阿罗,非常疼爱。经常感叹孩子小,自己年龄已衰。白居易51岁时,爱女阿罗才七岁。这种情况下,想要给50岁之后的自己和家人留一点安稳而体面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
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身体力行之后,白居易也知道,二者其实难两全。如果归隐山林,做一个穷苦老夫,他的心里怕是放不下仍有残余的的家国情怀。从他的诗文来看,经常出现“两千石”的描述,他并非淡泊之人。其实他对对生活品质是有要求的。但如果身居高位,他又担心年轻时候被贬江州司马的厄运再次降临,那么他可能今生再无机会返回政坛。所以,还是中隐吧。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这种中隐的态度,对他来说,也算是幸运。因为63岁那年,发生了宦官和朝臣之间争斗的“甘露之变”。从宰相到普通人,一夜之间有上千人被逮捕杀死。从这个角度来说,白居易如果在长安,怕是不能幸免的。当时,在宰相王涯家的平常客人也有被无辜牵连杀头的,可见当时政治斗争的凶残。
会昌二年的时候,他70岁,辞官致仕。75岁在洛阳去世。死前他的诗里已经没有了人民,而是“此心除自谋身外,更问其馀尽不知。” 嗟乎,大诗人人生最后的落脚点却只在“谋身”二字上了。这和陆游临死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何等不同?
白居易的一生,体现了封建君主时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官场文化,也反映了朝廷争斗的险恶。白居易从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年轻官员,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要保全自己和家人,是他无奈之下的选择。
现代社会,很多人在企业中打拼。企业里的组织架构调整频繁,似乎哪年不改动一下,老板和高管的手心都会痒。很多人拼命工作,才获得机会晋升到一定的职位,但是一个改变又前功尽弃。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古人,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非我们主观努力就会如愿。自古宦海浮沉就是常事。因此,除了用平常心看待之外,也要了解家庭和事业在生活中各有位置。其实,从佛家的角度来看,所谓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其实也都是一时的状态。无常之下,不仅成功容易破碎,幸福也并非永恒。我们只管用心守候,却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白居易有活到宋代吗?
白居易生于772年,846年去世,享年74岁。
宋朝的建立是960年,在白居易去世之后的114年。因此,白居易没有活到宋代。
白居易活了多少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居易死时多少岁、白居易活了多少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