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子被尊称为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被尊称为什么思想核心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孔子有哪几个尊称?
- 2、孔子是什么的称号
- 3、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 4、孔子被尊称为什么?
孔子有哪几个尊称?
1、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一般称“至圣”,或者“至圣贤师”。
2、汉人认为孔子是黑帝之子,有时他被尊称为“素王”。
3、文宣王:唐宋时期,孔子正式被封为王:唐玄宗开元二七年,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孔子被封为“元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被改封为“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4、宣父: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同“甫”,是美称。
5、仲尼:孔子字仲尼,所以也有称呼他的字的,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参考资料:孔子-百度百科
孔子是什么的称号
东周 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鲁哀公封孔子为:尼父 亦称“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称
汉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汉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长孙孔霸为褒成君,日后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户祀孔子
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 褒尊侯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 封为文圣尼父 ,文圣为谥号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 邹国公
隋朝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 先师尼父,先师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唐朝 武德七年(624年) 唐高祖 先师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 先圣
隋至初唐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废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渊配享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 宣父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 太师
天绶元年(690年)武则天 隆道公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 玄圣文宣王
玄圣出自《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圣素王之道也”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因避宋圣祖赵玄朗讳而改至圣,至圣出自《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西夏 人庆三年(1146年)西夏仁宗 文宣帝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大成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 至圣先师
张璁认为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明世宗依其意见,去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李若琳提请恢复孔子元朝时的封谥,经礼部商议,最终确定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 至圣先师
中华民国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 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被尊称为什么?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被尊称为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孔子被尊称为什么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被尊称为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