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白居易的资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白居易的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白居易的资料简介
- 2、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平简介
- 3、白居易的资料
- 4、白居易简介生平资料
- 5、有关白居易的资料,简短一点
- 6、白居易的资料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的资料简介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并称元白,和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人和文学家,与、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宋代偁、、、、及清代、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主要作品】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藏书故事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后擢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有卓著的贡献。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 显示全部
纪念建筑
洛阳故居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街等建筑。白居易故居北半部为住宅区,南半部主要为园林和湖泊,整个布局力求再现原貌。白居易纪念馆是一座仿唐式... 显示全部
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开创的新乐府派诗歌,一直被后世之人流传。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连不识字的老妇人听了之后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才思敏捷的白居易在盛唐时期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佳作,广为流传。纵观他的诗歌,既不像李白那样充满了浪漫情怀,也不像苏轼那样豪放不羁,平淡真实的白居易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
最典型的就是《卖炭翁》一诗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位卖炭老人的困苦形象,通过贫苦的卖炭老人被酷吏压迫剥削的事实,讽刺当权者的黑暗腐败,这些都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借由诗词批判当时的黑暗现象,表达了对穷苦大众的同情,从这首诗中最能体会白居易到底是什么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年轻时的性格和我们一样都是年少轻狂。但是他一直依照‘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为中心。白居易不仅写得一手好诗,在朝政上也一直都是衷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他一直在为民排忧解难。之后因为白居易直言不讳的在朝堂之上指证皇帝的错误,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心中一直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他写的大部分诗词都是以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安危,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这些令百姓不满也让白居易不满,所以白居易的大部分诗词都在讽刺当时的昏君。白居易的诗句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描写当时的百姓的习俗还有 文化 。这就是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享年79岁,他的一生都淡泊名利 爱好 写诗,他不喜欢争强好胜,从来不参与党内战争。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著名的诗歌名句,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所有诗集保留在现在以供我们后人学习研究。
白居易隐居在官场的原因
唐代诗人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使得一代名家顾况对他赞赏有加,那时的白居易还没有踏入官场,但是接触到的都是高官显贵,随后白居易参加科考入仕,少年成名,当时的仕途还算顺利。
直言不讳的诗人没有意识到官场的黑暗,屡次谏言不被采纳的他逐渐失望,后来的贬黜更让他心中苦闷,以写实诗讽喻当权者的腐败激起了统治者的不满,虽有满腹才华和一腔热血,始终不得志,自请外放。
即使对官场失望,白居易也没有轻易辞官,还抱有一丝幻想,自请外放的地点选择在苏杭一带,尽心尽力为民做主,获得了老百姓的称赞。之后白居易隐居在官场,一边挂职,一边与友人赏景咏诗,此时的官场腐败现象严重,诗人已逐渐失去 兴趣 ,之后白居易在洛阳生活了十几年,被称为“神都”的洛阳地位不亚于长安,是名人雅士聚集之地,老年白居易隐居在此,后期大多数诗作均在此产生,多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对于官场已经彻底失望,无心牵挂。
白居易隐居在官场还表现在即使被调回长安后,对加官进爵也失去兴趣,一心为民谋划,时时刻刻想着百姓,在老年时期还四处游走募捐,帮助百姓疏通龙门八节险滩,这样的好官能不受百姓爱戴吗?今天的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前往瞻仰的洛阳人络绎不绝,人们纪念这位诗人高贵的品格,称颂他的为官清廉。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之后,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就是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元稹与其分别,很是痛苦,写诗遥寄相思之苦,说我们认识有三年了,从来没有分开过,你这忽然被调走,我每天魂牵梦绕的,每天只能望着远处的山顶,不能与你一起相随,真想化作云和雨,一起在天边会和啊。你看,连云雨之情都说出来了,真是赤裸裸地表达爱意啊。其实,像云雨这样露骨的字眼,二人彼此唱和的诗篇中,还有很多。
不仅如此,二人还创了一个惺惺相惜,深交挈阔的佳话。元和四年,白居易回京当了左拾遗的官,而元稹却是监察御史,这个官要全国各地出差办案,所以,二人不能经常在一起。一次,白居易和好友一起游慈恩寺,席间,白居易惆怅无比,就写了一首诗给元稹,说忽然想起友人元稹去了远方,如果计算一下路程的话,应该到了梁州了吧。说来也巧,二人真的是心心相印。这一天,正如白居易掐指一算情况一样,元稹真的是到了梁州,而且晚上还做了一个梦,梦境和白居易白天游玩的情景一模一样,这个 故事 还演变成了后人夫妻之间相互思念的一个 典故 ,可见元白之间真的是超越了一般的朋友关系了。
猜你喜欢:
1.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2. 李白的生平简介
3. 李白的生平事迹
4.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5. 韩愈生平介绍
6. 巴金的资料简介
白居易的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_,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扩展资料: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
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轶事典故
自酿美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_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_《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_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家族成员
祖父:白湟
祖母:薛氏
父亲:白季庚
长兄:白幼文
三弟:白行简
儿子:白阿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生平资料
白居易的诗词有很多,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候。从小聪慧过人的他,从五岁的时候的就已经开始写诗练字。白居易被人称作诗仙,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写诗的题材都是从生活中选取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白居易简介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简介生平资料
白居易的年轻时的性格和我们一样都是年少轻狂。但是他一直依照‘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为中心。白居易不仅写得一手好诗,在朝政上也一直都是衷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他一直在为民排忧解难。之后因为白居易直言不讳的在朝堂之上指证皇帝的错误,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心中一直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他写的大部分诗词都是以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安危,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这些令百姓不满也让白居易不满,所以白居易的大部分诗词都在讽刺当时的昏君。白居易的诗句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描写当时的百姓的习俗还有 文化 。这就是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享年79岁,他的一生都淡泊名利 爱好 写诗,他不喜欢争强好胜,从来不参与党内战争。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著名的诗歌名句,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所有诗集保留在现在以供我们后人学习研究。
白居易故居在哪里
白居易的出生地是河南,而且河南是大诗人最后的居住地,所以白居易故居就在河南洛阳。
今天河南洛阳已经将白居易故居作为 旅游 景点对外开放,整个居所呈田字形分布,分为南北两区,除了白居易居室外还有仿唐建筑与文化乐园,充满古典韵味的文化馆吸引众多游人前去参观,不但可以观赏景致还能体验 历史 文化。
白居易故居的位置定在 琵琶 封顶,从 风水 学角度来看并不是风水宝地,这和他隐居官场不无关系。仕途不顺加上朝廷腐败,他外放期间纵情山水,一边挂职一边游玩,本着对官场的失望他有意让后人觉醒,因此选择琵琶封顶作为宅院,立下遗嘱不让后人做官。也有人认为白居易只是单纯喜欢这里的风景,选择在此处定居,一边赏景一边作诗,远离尘嚣安心创作。诗人当时什么想法我们不得而知,白居易故居作为文化遗产成为后人瞻仰的地方,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切身体会一下青山绿水带来的惬意,或许能和千百年前的诗人一样感受 自然 的美好。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为纪念诗人,后人特意在白居易故居中根据此诗修建草亭,成为整个故居中最有诗意的地方,白居易晚年远离官场醉心诗词,选择在山水之间定居,现在后人也不愿打扰他,按照诗人的意愿在故居的基础上建立纪念馆,品味诗人留下的诗词,漫步在诗人曾经走过的路上,寄情山水悼念古人。
白居易主张什么
白居易从小天资聪慧五岁就会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就已经在文坛领域里名声大作。白居易写了那么多诗句的一直保留在现在,是历史文明里中宝贵的经典之作。不仅写得一手好诗,长大之后的他进京考试成了进士,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
写了那么多诗的白居易主张什么呢?就像他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作”。他将自己的诗歌结合了当时的朝政和百姓为中心。用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昏庸无能,只顾自己的吃喝玩乐。他用自己的诗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的生死、只顾自己的利益。当时的白居易没 办法 ,只能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有关白居易的资料,简短一点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扩展资料
新、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评价亦有不同。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新唐书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又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
然而新唐书对白居易的人品则给予极高的肯定:“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鸣呼,居易其贤哉!”这种评价的变迁可能与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对白居易的评价也有不一致处。苏轼曾提出“元轻白俗”的说法,对元白的诗风颇有微词。然而后来却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苏轼对白居易的诗作,也有“白公晚年诗极高妙。”的评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白居易的资料 白居易的生平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3、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被人称为“敕封诗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谪仙人”,才由民间转尊为“诗仙”。
4、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要的诗歌有《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乐府》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
白居易的资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居易的诗、白居易的资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