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诸葛亮的故事,以及诸葛亮的故事 草船借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 2、诸葛亮的故事
- 3、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 4、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 5、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1、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
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2、七擒孟获
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七次擒住孟获。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蜀营大将都不理解,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国藤甲兵,七擒孟获,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中于是安定。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3、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
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
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
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
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4、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5、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4则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如果说一个人象诸葛亮一样,那是对他智慧的高度赞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
诸葛亮小的时候聪明好学。
传说他在跟一位老先生读私塾的时候,这位老先生以鸡鸣确定放学的时间。先生家里养了一只大公鸡,这只大公鸡不但黎明报晓,而且到中午和傍晚也要叫一阵。那个时候没有钟表,老先生就以中午和傍晚的鸡鸣作为下课的时刻。这位老行政管理很有学问,讲书又特别生动。诸葛亮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特别是喜欢听他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乐毅和孙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有时正听到兴头上,大公鸡喔喔地啼起来,先生就立即收拾讲桌上的书籍,宣布下课,这叫诸葛亮感到十分扫兴。
怎么办呢?诸葛亮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每天上学的时候在口袋里装上几把米,当公鸡快叫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把米撒到窗外去,大公鸡跑过来,在窗外的草地上找米吃,就忘了鸣叫了。等到那大公鸡想起鸣叫的时候,别的孩子早已坐不住了,老先生也已饿得心里发慌。先生莫名其妙,觉得有点奇怪,诸葛亮却暗自得意。终于有一天,这事被先生发现了。一气之下,先生把诸葛亮撵出了学堂。
诸葛亮回家以后,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本想能多听老师讲课,可是弄巧成拙,瑞连学也不能上了。他非常后悔。后悔自己不该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后悔自己不该只顾自己的兴趣,不顾老师和同学饿肚子。老先生知道了诸葛亮回家以后的情况,想起诸葛亮平时有礼貌爱学习的表现,想到给公鸡喂米这件事虽然令人可气,可是也透露出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果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能用在正地方,将来可能是一个有用之材……于是派人把诸葛亮叫回了学堂。
从此,诸葛亮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候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从那以后,他更尊敬先生了,他下河抓鱼煮汤给老人滋补身子,帮助先生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在和老师更多的接触当中,学习知识。老先生也更喜爱诸葛亮这个学生,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诸葛亮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二气,周瑜孙权用美人计,甘露寺招亲,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四
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4、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5、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精选10篇)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那么关于他的故事你们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1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2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3
诸葛亮之欲擒故纵
话说蜀丞相诸葛亮受到昭烈帝刘备的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可就在此时,蜀南方之南蛮又出战,诸葛亮只好马上点兵亲自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后,双方首战南蛮就输的一派涂地,并让诸葛亮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可是孟获并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后一笑下令将孟获放了。将孟获放走后,孔明叫来副将,故意说孟获把这次叛乱的罪名全都扣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后非常生气,并大声喊冤,因此孔明也把他也放了回去。可副将回营后,内心一直忿忿不平。一日,他把孟获请进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好后送至了汉营。可孔明却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亦是不服,诸葛亮便又将他放了。
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蜀军大举南征,孔明用计挑拨离间,使高定杀了雍闿、朱褒,提着两人首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将吕伉献上“平蛮指掌图”,孔明大喜,以吕凯为向导官,深入蛮境。正待出兵,忽报天子差使者前来犒军,乃为马谡。孔明问马谡怎样才能平定南蛮造反。马谡说蛮人反复无常,必须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4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5
诸葛亮(181—234),中国百姓心目中能掐会算、聪明绝顶的人。他生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世,受刘备三顾茅庐知遇情,辅佐刘备干得一番大事业,成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幼丧双亲,跟随叔父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阳城西),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207年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功勋卓著,官拜丞相。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齐家,堪称典范。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
诸葛亮择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虽权倾朝野,却从不贪财。他在成都郊区的田产,是刘备得了益州后赐赏给他的金银购买的,后来未增置田产。诸葛亮上表于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诸葛亮一直以俭朴治家,临终前家里家外没有多余的财产,也给后辈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好榜样。
诸葛亮经常告诫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远、勤学、励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辈的权势搞特殊化,并要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考验。
诸葛亮早年无子,便把哥哥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嗣子。诸葛乔入蜀以后,诸葛亮注意对他从多方面教育培养,要求孩子从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读书,沉稳安静,勤俭朴素,并且把这些要求都一一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后来,诸葛乔做了“驸马都尉”,这本来是京城里既坐享清福又地位显赫的官位,但诸葛亮却不允许他在成都过这种优越的生活。那时候,诸葛亮常领兵屯驻汉中,部队给养需要从蜀地输送,诸葛亮便令诸葛乔参加押运粮草的工作。此间,诸葛乔常年奔走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里运输线上,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诸葛亮在给兄长的信中解释说:诸葛乔按理本来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诸将弟子都在押送军需物资,大家理应同甘苦,共荣厚,所以我命令他带五六百兵士,同诸将子弟一直在山谷中运送粮草物资。
诸葛亮教子有方。他写的《诫子书》,不足百字,讲出了励志、勤学、养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诸葛亮生了一个儿子,名诸葛瞻,字思远。这孩子自小聪慧伶俐,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备加喜爱,但他对孩子依然是严加管教,从不溺爱。诸葛瞻刚8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爱耍小聪明,容易自满自足,担心他难成大器,因此,更加对他严上加严。后来诸葛亮还写了著名的《诫子书》,其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讲勤学、惜时,讲修身、养德、励志,涵括了丰富而透彻的人生哲理。
诸葛瞻谨遵父教,从少年时期就发愤学习。史书上说他“少聪慧,工书画”。年十七,任骑都尉,后长期驻守边关,263年在绵竹为国捐躯。
诸葛亮还写过一个《诫外甥书》也很精彩。书中说:
“夫当志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优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位历史上以“文韬武略”著名的“军师”,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也是这样为之“计深远”,令人感佩由衷。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6
在南阳,诸葛亮被尊为智圣,而《三国演义》及历代诗人的渲染和吟咏,使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发崇高起来。
对于诸葛亮为何没跟随曹操,促成“强强联合”以统一中国大业?在大一统观念中生活的中国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诸葛亮的一生做了一次检索和总结。
虽然诸葛亮轻挥羽扇的形象颇潇洒,但细观其一生,笔者认为有几处大败笔。
其一、择人有误。“良禽择木而栖”,三国有个著名的谋士郭嘉,他之前是跟从强大的袁绍的,但他却能慧眼识英雄,改弦易辙跟随弱小的曹操,并屡建功勋。难道诸葛亮受匡扶汉室思想的限制不齿与曹操为伍?!或者他认为曹操手下谋士如云,跟随曹操难有在刘氏集团中的地位?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刘备已捷足草庐而三顾,让诸葛亮别无选择。诸葛亮虽有管仲乐毅之志,却未能及早把握出山时机,追随真正的英雄,俗话说“扶强不扶弱”,与曹操失之交臂而跟随刘备,不能不说是一次冒险。
其二、决策有误。《隆中对》读来虽铿锵有力,为历代政治家和文人所称赞,但却指其策略有误,且为致命性的,蜀国占西蜀和荆州之地,相隔千里而两分兵力,难成掎角之势,关公失荆州在所难免。刘备虽为英雄,但在关键时刻不冷静,或者说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夷陵之战的'失败,大损蜀国根基,反而更见孔明选择之失误。蜀国从此再无恢复汉室的机会。
其三、时机有误。以弱小之国,五出祁山进攻强大的曹魏,几乎皆徒劳而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为报三顾之恩及贯彻“以攻为守”的策略,却大量耗费了蜀国税收,也损耗了蜀国人力资源,致蜀国国力日渐衰弱。
其四、用人有误。错用马谡,致有街亭之失。忘先主白帝城托孤“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委以重任。”之言。其五、理念有误。作为蜀国最高行政长官,事无巨细,必亲自躬亲,未能注意提携和培养蜀国后续人才,也导致其积劳成疾过早辞世。其六、协调不力,未能协调好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在其死后,二人火并,大将魏延九族被诛,致人才匮乏的蜀国更加匮乏。
“得相能开国(《先主庙》)”。可惜诸葛亮的作为只开了一个蜀国,再无大的建树,而且其长子长孙在曹魏的进攻中都为国捐躯,这个结果使诸葛家族的悲剧色彩更加凝重。
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我们更要拔开历史的迷雾来看其本来面目。纵观诸葛亮,虽有名相之风,却无韩信、乐毅之辈扶持,也不占天时地利。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美精神的体现,贯穿其蜀国政治生涯之始终,无不增添诸葛亮的悲壮,乃至“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时,必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叹!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7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二气,周瑜孙权用美人计,甘露寺招亲,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8
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9
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灵般的人物,到处都流传着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自有补救的办法。”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红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士兵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边写道:“请向后退三步。”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屋顶上,一根玉檩掉了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吓得出了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10
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领大军攻打四川。入川时正赶上三伏,天气操热。他领的兵不服水土,再加上路途远,不分白天黑夜,不住脚地走,这三下归一,可把军士们弄垮了,闹病的一天比一天多。别说打仗,就是行军也难了里诸葛亮只好下令就地安营扎寨,休整两天。他一看军士病倒这么多,粮草剩得这么少,一股急火攻心也病倒了,一连三天水米没打牙。这下可把他手下的人愁坏了,军师要有个好歹,谁领兵打仗啊!正在大家为难的时候,只见诸葛亮一翻身说:饿了。大家听说军师要吃东西,马上派个小兵出去买吃的。
那个小兵黑灯瞎火地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铺儿,买回一包吃的。说也怪,诸葛亮两天药没少吃,就是不见效,谁知吃了这包东西,就觉着头清眼亮,身子也轻松了。第二天清早起来,病全好了。诸葛亮很纳闷儿,这东西是什么做的呢?为啥有这么大的效力?他要弄个明白。
诸葛亮和那个小兵来到这家小铺儿,提起昨夜买吃的一事,可把小铺儿主人给吓坏了。原来这家小铺儿的主人是个寡妇,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过日子。母女俩半夜听见有人叫门要买吃的,没敢开门,怕坏人进来闹出麻烦,就叫来人在外边等着,顺手把准备做绿豆糕用的绿豆面包了一包,从门缝儿递了出去,寻思快点儿打发走了了事,哪想到人家找上门来啦!
小姑娘很爽快,不瞒也不藏,就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学说了一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这事都怨小的不懂事儿,望二位官爷多加宽怒。”诸葛亮听完,心中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他上前轻轻地扶起小姑娘,说:“谢谢小主人。你帮了我的大忙了!说完赏给母女俩一些零碎银子。
诸葛亮回到营中,吩咐马上弄来绿豆磨成细面儿,一包一包地分发下去让兵士煮汤喝。有病的兵士喝下绿豆汤,病很快就好了。
从此,用绿豆汤治病的事就传开了。后来人们就把绿豆面叫做“诸葛行军散”。
;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忠智人臣的代表。
诸葛亮的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草船借箭、诸葛亮的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