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朱德的故事有哪些,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朱德有哪些故事
- 2、说说朱德的故事有哪些.
- 3、你知道朱德同志有哪些故事吗?
朱德有哪些故事
1、1886 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琳琅山下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氏一生务农,没有读过书。朱德的母亲出生于流浪艺人家庭,有一定的音乐素 养。在母亲的影响下,朱德热爱音乐。
母亲,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还保存有朱德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竹琴。1944年钟氏在家乡去世后,延安各界为她举行了隆 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题挽联,称她是“贤母完人”。
朱德写下《母亲的回忆》祭奠母亲,称赞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勇敢和深明大义的美德,教给他 丰富的生产知识、坚定的意志和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自己所有的优点也都是继承自母亲。这篇祭文当年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后来曾收入中学语言课本,改名为《回 忆我的母亲》。
2、1907 年朱德考入四川省师范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8年朱德应邀在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在当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排挤下,他深感 “教书不是一条出路”。1909年春节后朱德辞去老师职务,写下“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激昂诗篇,只身前往云南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踏上了从军救国 的漫漫征程。
朱 德对时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后任校长)的李根源先生非常敬重。如果没有李根源,朱德有可能无法留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1909年初夏朱德投考云南陆军 讲武堂,学校只招收本省人士,因此朱德以四川籍贯报考时并没有被录取。
由于身上的盘缠已经花光了,朱德只好将自己的名字朱建德改为朱德,并在第二次投考的 时候朱德将自己的籍贯改为云南省蒙自县。谁料,入学不久即被教官识破,引起轩然大波,朱德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危机。此时李根源挺身而出,以办学宗旨是“培养 有志青年”为由将朱德留了下来。
3、1922 年初朱德离开云南返回四川,6月抵达上海,准备与孙炳文会合后出国留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德从报纸上了解到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7月,朱德抵达北京与孙炳文会合,在无缘得见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情况下,带着孙炳文返回上海寻访陈独秀。鉴于此前还没有 出现过像朱德这样高级别的国民党军官要求加入中共的先例,陈独秀冷冷的拒绝了他。
朱德曾形容自己那时的境况是“一只脚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无法在新秩 序中找到立足之地”。
在此期间朱德拜会了孙中山,谢绝了孙中山“赴桂重整滇军,攻打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提议,于1922年9月乘坐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欧洲,寻求救国真理。
经 过40多天航行,朱德不远万里来到法国马赛。不久他在巴黎得知周恩来和中国旅欧支部的存在,立即奔赴柏林。在柏林,他见到了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非 常诚恳的向周恩来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提出了入党申请。
他说:“两年也好,三年也好,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只要同意我入党,派我做什么都 行。”1922年11月,在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下,朱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36岁。
4、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会师后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朱德与张国焘共同率领左路军北上。1935年6月26日,朱德出席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北上。北上途中,张国焘擅自改变决定,下令南下。
1935 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他把中央北上说成是逃跑,要求朱德反对中央否定北上反对毛泽东。面对张国焘的威逼利诱,朱 德沉着应对,他说:“中央北上的决议,我是举过手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
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 做不到呀!”“你可以枪毙我,但你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之间的关系。” 他表明自己坚决拥护中央的立场,劝说张国焘以大局为重,“不要把事情做绝,要留有转圜的余地。”
后来,毛泽东对朱德作出了高度评价,称他与张国焘斗争得有礼、有利、有节,号召大家要学习朱总司令“胆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革命精神。
5、1955 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管理。9月27日,朱德在北京怀仁堂参加授衔、授勋典礼,从毛泽东手上接过第一号授予军衔的命令状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和一级解放勋章,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时年69岁。
虽然居功至伟,但朱德从不居功,他常说:“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 兵,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
说说朱德的故事有哪些.
1、以身作则
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
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而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
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
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
2、沉默的笑话
“文革”期间,“四人帮”连朱德这样一个沉默的老人都不肯放过,足见其心狠手辣。然而,朱德的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一则政治笑语为证。
王洪文当了副主席。有一天,他去看望朱老总,朱老总对他那妄自尊大的神情很轻蔑,瞄了他一眼,用拐杖指指天。
又戳戳地,没有说话。王洪文嚼不出滋味来,便去找邓小平,邓小平答道:“这还不明白,是说你不知天高地厚。”
3、朱德的扁担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
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
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4、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5、向往和平
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和平有望。朱德听说添了第二个孙子。
非常高兴,说:“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和平谈判,就叫‘和平’吧!希望这孩子能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用之才。”
这是朱德同志送给孙子的第一份礼物,这名字里面一定寄予了一个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子孙美好前程的祝愿和期望吧!
你知道朱德同志有哪些故事吗?
1、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朱德的扁担》,讲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困难时期,朱德随着队伍去挑粮,战士们心疼他,藏了他的扁担。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的故事。
2、还有一个被人熟知的《一块银元 》的故事。讲述了部队驻扎村子时,吃饭成为困难。战士摘了摘了村民的南瓜没有及时付钱,被朱德批评后,送钱给村民,后来引发村民拥护的故事。从此,拥军爱民的优良风尚在福鼎在横口在永春代代相传,永远相传。
3、人物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北洋时期,曾被授予勋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及抗战胜利勋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关于朱德的故事有哪些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