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朱德的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朱德有哪些故事
- 2、朱德革命英雄的故事
- 3、说说朱德的故事有哪些.
- 4、朱德的故事
- 5、朱德的故事有哪些?
朱德有哪些故事
1、1886 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琳琅山下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氏一生务农,没有读过书。朱德的母亲出生于流浪艺人家庭,有一定的音乐素 养。在母亲的影响下,朱德热爱音乐。
母亲,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还保存有朱德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竹琴。1944年钟氏在家乡去世后,延安各界为她举行了隆 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题挽联,称她是“贤母完人”。
朱德写下《母亲的回忆》祭奠母亲,称赞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勇敢和深明大义的美德,教给他 丰富的生产知识、坚定的意志和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自己所有的优点也都是继承自母亲。这篇祭文当年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后来曾收入中学语言课本,改名为《回 忆我的母亲》。
2、1907 年朱德考入四川省师范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8年朱德应邀在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在当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排挤下,他深感 “教书不是一条出路”。1909年春节后朱德辞去老师职务,写下“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激昂诗篇,只身前往云南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踏上了从军救国 的漫漫征程。
朱 德对时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后任校长)的李根源先生非常敬重。如果没有李根源,朱德有可能无法留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1909年初夏朱德投考云南陆军 讲武堂,学校只招收本省人士,因此朱德以四川籍贯报考时并没有被录取。
由于身上的盘缠已经花光了,朱德只好将自己的名字朱建德改为朱德,并在第二次投考的 时候朱德将自己的籍贯改为云南省蒙自县。谁料,入学不久即被教官识破,引起轩然大波,朱德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危机。此时李根源挺身而出,以办学宗旨是“培养 有志青年”为由将朱德留了下来。
3、1922 年初朱德离开云南返回四川,6月抵达上海,准备与孙炳文会合后出国留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德从报纸上了解到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7月,朱德抵达北京与孙炳文会合,在无缘得见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情况下,带着孙炳文返回上海寻访陈独秀。鉴于此前还没有 出现过像朱德这样高级别的国民党军官要求加入中共的先例,陈独秀冷冷的拒绝了他。
朱德曾形容自己那时的境况是“一只脚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无法在新秩 序中找到立足之地”。
在此期间朱德拜会了孙中山,谢绝了孙中山“赴桂重整滇军,攻打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提议,于1922年9月乘坐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欧洲,寻求救国真理。
经 过40多天航行,朱德不远万里来到法国马赛。不久他在巴黎得知周恩来和中国旅欧支部的存在,立即奔赴柏林。在柏林,他见到了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非 常诚恳的向周恩来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提出了入党申请。
他说:“两年也好,三年也好,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只要同意我入党,派我做什么都 行。”1922年11月,在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下,朱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36岁。
4、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会师后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朱德与张国焘共同率领左路军北上。1935年6月26日,朱德出席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北上。北上途中,张国焘擅自改变决定,下令南下。
1935 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他把中央北上说成是逃跑,要求朱德反对中央否定北上反对毛泽东。面对张国焘的威逼利诱,朱 德沉着应对,他说:“中央北上的决议,我是举过手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
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 做不到呀!”“你可以枪毙我,但你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之间的关系。” 他表明自己坚决拥护中央的立场,劝说张国焘以大局为重,“不要把事情做绝,要留有转圜的余地。”
后来,毛泽东对朱德作出了高度评价,称他与张国焘斗争得有礼、有利、有节,号召大家要学习朱总司令“胆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革命精神。
5、1955 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管理。9月27日,朱德在北京怀仁堂参加授衔、授勋典礼,从毛泽东手上接过第一号授予军衔的命令状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和一级解放勋章,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时年69岁。
虽然居功至伟,但朱德从不居功,他常说:“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 兵,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
朱德革命英雄的故事
朱德革命英雄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扩展资料
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他极其关心并积极主张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及时提出一系列正确的建军方针和原则,对陆、海、空和装甲兵、炮兵等诸军兵种的建设和发展,对军事院校工作和培养现代军事人才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对发展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外贸、财政、交通等项事业,都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和重要的主张。他一贯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德
说说朱德的故事有哪些.
1、以身作则
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
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而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
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
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
2、沉默的笑话
“文革”期间,“四人帮”连朱德这样一个沉默的老人都不肯放过,足见其心狠手辣。然而,朱德的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一则政治笑语为证。
王洪文当了副主席。有一天,他去看望朱老总,朱老总对他那妄自尊大的神情很轻蔑,瞄了他一眼,用拐杖指指天。
又戳戳地,没有说话。王洪文嚼不出滋味来,便去找邓小平,邓小平答道:“这还不明白,是说你不知天高地厚。”
3、朱德的扁担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
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
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4、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5、向往和平
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和平有望。朱德听说添了第二个孙子。
非常高兴,说:“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和平谈判,就叫‘和平’吧!希望这孩子能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用之才。”
这是朱德同志送给孙子的第一份礼物,这名字里面一定寄予了一个戎马倥偬大半生的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子孙美好前程的祝愿和期望吧!
朱德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
朱德,相信大家都认识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以下为您带来朱德的故事以及他的简介,欢迎浏览!
朱德的故事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他家很穷,母亲生过13个孩子,有5个刚生下就死了。家里房子矮小阴暗,连窗户都没有。他的大伯父没有子女,2岁时,他被过继给大伯父做儿子。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他就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干些杂活。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去挑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却发现缸里的水满满的。妈妈感到很奇怪,于是连着几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满满的。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妈妈起了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悄悄地挑水。妈妈又惊又喜,紧紧地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他家佃种地主丁阎王的田,他从小常受丁家欺侮。一次,他和弟弟从河里钓到两条鱼,想回家熬鱼汤,被丁家少爷一把夺去,说河从他家地上流过, 鱼就是他家的。又一次,他从爷爷种的梨树上摘下一个黄熟的梨,还没吃,又被丁家少爷抢去,说树在他家地上,梨就是他家的。他气得去夺,被爷爷拦住说:“我们惹不起人家。”
他的爷爷和叔伯们商量,决心再苦也要供朱德读书,好给朱家争口气。朱德最早是在药铺垭私塾启蒙,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叔叔朱世秦。朱世秦曾在县城中药铺学过两年徒,边办私塾边开药铺行医,教学质量比较差,家中就把朱德转送丁姓地主家私塾。这样他和两个哥哥上了私塾。地主的孩子嘲笑他是姓老母猪的猪。丁家少爷拽住他的辫子说他们三个是三头水牛。朱德一拳打倒丁家少爷,别的地主孩子上来打他。他和两个哥哥一阵拳打脚踢,把他们打得抱头逃跑。后来,先生用戒尺打他们三人的手心,罚他们朝墙站到放晚学以后。第二天早上,几个地主孩子又嘲笑他们。兄弟三人把住门口,把地主少爷打得个个跪下求饶。先生进来,不等地主少爷告状,三人一起来到先生面前,主动伸出手来让他打。从此,地主少爷再不敢欺侮他们。丁阎王知道这事后,把他两个哥哥从私塾开除,罚朱德每天上半天课,还要按全天缴费。朱德就转到另一处私塾读书,那里穷孩子比较多,他不再受气了。
每年冬天,一个织布匠老爷爷来他家,把奶奶,妈妈,婶娘,姐姐纺的线织成粗布,再染成蓝颜色,好做衣服。这个老爷爷当过太平军。朱德喜欢听太平天国的革命故事,他佩服翼王石达开,也为他的失败而惋惜。从老爷爷那里,他还知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政府军队打败仗的一些事。他痛恨外国强盗,更憎恶只会欺压老百姓,惧怕洋人的.官兵。
还有一次,爷爷带他在房后山坡上高高兴兴地栽竹子。丁阎王来了,叫人把竹子拔掉,还把爷爷推倒。爷爷说,这山坡地是公家的,丁阎王不能霸占,到县衙门同他打官司。地主钱多势力大,爷爷还是打输了,气得大病一场。这些都使小小的朱德感觉到:“世道太不公平了。”由于这家私塾是丁阎王办起来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他们仗着父母的势力,从小学会了欺弱怕强那套手腕而显得盛气凌人。朱德是这所学堂很少的穷孩子之一,他们就想办法来欺凌他。这天上午,先生还没到校,朱德牢记父母“老实为人,专心读书”的教训,一到学堂就埋头读起书来。这时从外面冲进几个丁家少爷,嘻嘻哈哈,边走边闹。他们见朱德用功,小阎王向同来的人递了眼色,几个人一拥而上,团团把朱德围在中间,就想制造恶作剧寻开心。朱德正读得起劲,头一摇一摆地轻声读着书,连恶少们来到身边他也没有发觉。见朱德毫不理睬,小阎王的手一挥,一个胖子就伸手把朱德的书向上抽去,并同时将嘴对着朱德耳朵猛地大声喊:“朱玉阶,你龟儿读得好专心呀!我把你好有一比,猪儿钻进米召水缸,连头都不抬。”
朱德不想与他们纠缠,更不想去惹他们找麻烦,勉强笑笑说:“把书还我。”“嘿嘿,说得轻巧,吃根灯草。还给你?凭什么还你?”胖子仗着自己个大力壮,斜了朱德一眼,把书藏到身后。“凭什么?凭书是我的。”朱德虽然有气,可他还是忍耐着。“是你的就要还吗?不行!你把我们逗笑了,我们才还你的书。”小阎王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就把书还你。”胖子拍着双手,附和着。“你们!”朱德再也忍不住,站起身来,扫了众恶少一眼,“你们做得有些过火了吧。”“过火?过火又咋个?老子今天叫你钻你就得钻。不然老子把你弄出去排了,要你娃儿死一回。”胖子咬牙切齿叫道。“哼,你们有啥了不起,只不过仗着人多。有能耐我们来比比说理,说得赢才算男子汉,说不过就是草包。”“好,说就说。”小阎王见朱德平时少言寡语,就目空一切地说,“我们这么多人,难道还说不过你吗?真是笑话。”他双手叉腰,一步向朱德逼来。“咋个说法?”有人问。“或由你们出题,或让我出题也行。像大人一样,说四言八句。”朱德提议说。“好!就依你。我们说四言八句顺口溜。看谁说得快说得好。”三角眼也来了兴趣。“好,就以你姓朱为题。”小阎王用手指着朱德的鼻子,气势汹汹地说,“你娃本姓朱,朱会变成猪。长大杀死后,煮熟吃下肚。”
“说得好!说得太好了!”恶少们又跳又叫,哈哈大笑起来。胖子也想借此表现一番,摇头晃脑地道:“对,你娃本姓朱,不该来读书。猪儿干人事,给我滚出屋。”又一阵哄笑,直气得朱德脸红筋胀。但他强按性子,铿锵有力地念道:“本人是姓朱,遇到一群猪。周身都遭咬,深感痛入肤。”他捞衣卷袖,“你们看,好多猪牙印,我受不了啊,我受不了!”他借此冲出重围,摆脱了恶少的纠缠。小阎王作梦也没有想到,朱德如此厉害,眼睁睁地望到朱德离去,“这个朱玉阶!”丁小阎王叹着,猛地迭坐在地。
朱德回骂了丁家少爷们,情知不会放过他,就迅速跑出学堂。谁知他刚出丁家大院,又被一人拦着道:“朱玉阶,你往哪儿跑?”
朱德抬头一看,见是丁家外号叫蛮牛的大个子,双手叉腰,拦在路中,“我看你还是没有我跑得快。”朱德有理不让人:“让开,我要回家去。”“嘿嘿,让开?说得撇脱,打双赤脚。”丁蛮牛冷笑两声,“老子不让你又怎么样?我看你搬起石头来打天。”“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朱德见他耍横,打算从他身旁过去。 “不行!你不能走。”丁蛮牛横跨几步,伸手一挡,把朱德拦着,朱德还是冷静地说:“你这么做没有道理。”“我不管有无道理,今天不让你走就是我的道理。”丁蛮牛向胯下一指说:“你刚才逃脱了,现在你总逃不脱。你要过去,容易得很,往这么钻过去吧。”他再次指指胯下。这不是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人吗?哪有从人家胯下钻过的呢?朱德几乎怒形于色了。只见他满脸怒气,直咬得牙发响浑身颤抖,吐了一个“你!”字。“我又咋个?你不是骂老子是猪吗?老子今天不和你说,偏要来武的。”丁蛮牛得意忘形冷笑着。
朱德明知对方是欺他人小力弱,但他毫无畏色,思考着对策,慢慢地冷静下来。丁蛮牛见朱德不说话,以为是被他的威力所吓,傲慢地问:“咋个?有能耐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他还把裤子向上捞捞。朱德好似看着一个疯子,一动不动。“钻哟!钻哟!”这时丁家几个恶少蜂拥而来,见此又拍手又跳足高叫,“钻哟,快钻哟。”朱德站在那儿大喊:“我钻。”他弓下身子,两手按在膝盖上,抬头看着丁蛮牛,一副十足准备好了的样子。“看喽,钻胯下了哟!”众恶少又吼又笑。朱德边挪着步子,边向丁蛮牛走去,同时喊道:“我一下冲过去,撞倒人我不负责哟。”众恶少一心想看朱德钻胯的丑态,他们哪知朱德另有良策。朱德见大家都集中到他的身上,突然一声大吼:“王大叔,你来了哇?”
这声喊如雷轰顶,丁蛮牛转身去望。因他害怕,在转身时,收腿太急,又踩在石子上一滚,身子失去重心,咚地跌倒在地。而其他恶少们都怕这王大叔,也都惊慌失措去回望。王大叔武功高强,正义感强,常爱打抱不平,横行乡里的丁阎王都怕他三分,而丁小阎王更是听到他的大名就身子发抖。朱德借助王大叔的威望,使了个转移视线之计,趁大家害怕并去看王大叔分神时,拔开双腿,跑离了他们的控制范围。当恶少们知道中了朱德的声东击西之计时,朱德的身影早已消失。
附:
朱德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
朱德的故事有哪些?
朱德的故事:
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192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飕飕北风卷着满天飞舞的雪花,朱德军长带领部分红军在古城宿营。把大家安顿好住下后,朱军长走进一栋土墙矮屋里,打着手势与房东聋婆婆亲切交谈了一会儿。聋婆婆有事情出去了,朱军长走进她家的厨房,发现两只缺了口的破瓦缸里一点水也没有了。于是,朱军长拿起扁担,挑起水桶,打开后门,顶着雪花,来来去去地到小溪边挑了三担水,不仅把瓦缸装得满满的,而且水桶里也盛满了。朱军长挑完水,就把门闩上,回到隔壁的一间小屋里。聋婆婆回来,她到厨房做饭时发现,缸里、桶里都是满满的。心想一定是刚才和她聊天的那个“老伙夫”挑的。后来,她听说挑水的“伙夫”竟是大名鼎鼎的朱德,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聋婆婆连连自言自语:“啊!原来是敬爱的朱军长,难怪他这样爱护穷人!”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朱德的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