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庞统和诸葛亮什么关系,以及庞统和诸葛亮谁地位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诸葛亮庞统关系如何
12月16日诸葛亮和庞统的亲属关系 庞统的堂兄弟,庞山民娶诸葛亮的二姊,所以庞统与诸葛亮具有姻亲关系。因此,庞统需称诸葛亮的二姊为嫂子,应与诸葛亮互称为姻兄或姻弟。简谱如下:┌庞德公─庞山民│ +│ 诸葛氏(诸葛亮二姊)└庞 ○─庞统庞山民是庞德公的儿子,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事见《後汉书?逸民列传?庞公》、《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两传注俱引《襄阳记》:
庞统的死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和庞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两个是一起互相的帮助刘备,而且他们所擅长的方向都不一样,诸葛亮是治理国家,庞统的话,就是非常适合带兵打仗,他们一起帮助刘备,刘备也知道他们的才能,所以诸葛亮就留守在后后防,而庞统就跟着刘备一起去闯天下,开江阔土。
那个时候是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诸葛亮和庞统在刘备身边的时候,刘备如鱼得水,拥有这么强大的模式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统一天下,更何况是得到两个了,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就被取得天下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可是没想到庞总却死了,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庞统的死不能怪任何人,只能够说这是天意,天要亡蜀国。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
那时候庞统的话是一个年纪轻轻的人,刚刚从这个乱世之中走了进来,他想要在这个乱世之中,通过自己的才华去征服一个领导,但是最后在东吴的时候找到了。周瑜是一个凄凉非常狭小的人,当时面对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是没有得到重用的,反而是被别人迫害,当庞统来到刘备身边的时候,鲁肃都想要杀掉他。
而庞统来到刘备身边的时候,并不是用自己原来的名字,而且也没有告诉刘备自己叫做什么,究竟是谁,刘备对他的到来是非常开心的,但是经常他没有什么才华,就让他去当一个小县令,没想到他把自己县治理的非常的好,当时张飞见了都非常的惊讶,最后在张飞的推荐下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是庞统。
当诸葛亮见到他的时候就非常的高兴,因为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又被知道了就更加的高兴,心想自己心烦事的重任即将要完成了,但是跟随刘备打仗之后,朋友在一次意外之中就死了,诸葛亮非常伤心,刘备也哭得死去活来,真的是十分的可怜。
庞统和诸葛亮什么关系?
庞统和诸葛亮是师兄。师兄的关系。
那么史书上又记载,诸葛亮拜司马微为师,这怎么回事呢?我猜,司马微收诸葛亮后,发现诸葛亮很聪明,而司马微与庞德公交情非常好,因此,司马微便向庞德公介绍自己的高徒了,数次后,庞德公发现诸葛亮真的有礼貌,因此也收他为徒弟!因此诸葛亮跟徐庶是师兄弟(老师司马微),跟庞统也是师兄弟(老师庞德公)。
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从小庞德公教育庞统的。史载: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这个德操就是司马微的字。可见庞统是庞德公培养的。
再看诸葛亮: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可见诸葛亮后来也拜其为师。并且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所以庞统跟诸葛亮应该是同一个老师(庞德公),并有点亲戚关系,庞统应该是师兄。
庞统和诸葛诸带有亲戚关系:
清人阮函认为庞德公对诸葛亮的成才起了关键的作用。现代学者谭良啸则认为庞德公实际上就是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子庞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
《襄阳记》中说: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庞德公对庞统的成材、成名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诸葛亮和庞统是什么关系
一、他们小时候就认识,亦师亦友。
诸葛亮年少时,追随叔父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洲。诸葛玄与水镜先生司马徽是旧交.
庞统与司马徽是亲戚
,
诸葛亮与庞统都在司马徽那学习。
庞统是刘备政权中与诸葛亮齐名的谋略家。司马德操号称水镜先生,他曾说过:“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见庞统之才与诸葛亮孔明不相上下。
凤雏,即庞统;卧龙,即诸葛亮。
二、典故:
庞统小的时候,由于长得丑,又黑又矮,所以别人没有发现他的才华,但当时颖川的司马徽却善于发现人才。一次司马徽在树上采摘果实,庞统就坐在树下,两人开始海阔天空地交谈起来,十分投机,司马徽很赏识庞统,将他进行举荐,庞统才慢慢有了名气。
刘备统治荆州之时,庞统投靠了刘备,可惜当时刘备以貌取人,只让宠统当了个县令之职。
庞统很是不满,整日在家中喝酒,不理政事,一日,张飞来到该县,见公堂之上竟无一人,十分气恼。他见许多人来告状,可主事的县令却不在,于是他叫人将庞统找来。
但见庞统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几件案子审理清晰,速度之快令张飞咋舌。
于是张飞对刘备说了这件事,希望刘备重用此人。后来,诸葛亮及鲁肃也竭力推荐庞统,刘备这时才开始重用庞统,任他为军师中郎,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后来孙权与刘备联盟,庞统献出连环计,周瑜假装把蒋干关了起来,并派军士看管,蒋干心中极为烦闷,一天晚上他见屋外有人朗诵兵法,甚为好奇。
蒋干推开房门,问他的姓名才知是大名鼎鼎庞统庞士元,蒋干问:“先生才学甚广,怎竟在此荒乡僻壤之处?”
庞统回答说:“周瑜自视才高不能容人,所以我才隐居此处,先生又是何许人也?”
蒋干报上姓名,并对庞统说:“久闻曹操爱惜人才,如若归曹必得重用啊!”
庞统说:“虽有归曹之心,可惜并无人引见。”
蒋干说:“如果先生愿归降,干定当为您引见。”
于是蒋干与庞统连夜下山寻条小舟,飞速向曹操大营驶去。
曹操听说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前来,亲自出帐迎接,曹操对庞统说:“操久闻先生大名,可周瑜小儿却不用先生的良谋,实属遗憾,如今先生来至我处还望不吝赐教。”
同为蜀汉重要谋士,诸葛亮与庞统俩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219年,襄樊一战,自负的关羽丢了荆州。这不管是关羽的“大意”还是刘备的默许,都没有在诸葛所谓“天下有变”的前提下发动了,所以荆州丢了,也导致了隆中对的计划无法再落地。
所以说,再好的计划,没有得力的人去执行,再好的愿景不能上下一心,那么也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当然,诸葛一生不仅谨慎,且军事上也欠缺,到底是否也有些“纸上谈兵”的嫌疑,那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吧!
诸葛亮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接近纯粹的人。他有高尚的理想和践行的意志。“除贼扶汉”对于刘备而言可能是句口号,但对于诸葛而言是目标、是使命、是远方。
而且,诸葛亮本身也是一个文人,并不具备草莽称雄或称帝的潜质和野心。再者,诸葛亮在刘备死前实际上是被排斥在核心决策圈以外的,真实受重用的是庞统、法正。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作为文士可能只有找一个“主公”借以发挥所长、所学这样的出路了,放眼现今可能也是如此。
然而,在三国那个特殊的、群英辈出的历史时期,真正的谋国而不谋身的真英雄,诸葛亮算一个,实在难能可贵。不是一个有理想而只有欲望的人,是很难理解英雄和奸雄的区别的。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完人,虽治国有方,但具大略欠雄才。在识人上不如刘备,用人上不如孙权,“霸王道”更加不如曹操。所以,他只能是一个相才。当然,也是时势造就。
其实,诸葛亮和荀彧应当说是一类人,他们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且为了这一理想可以“奋不顾身”。这就使其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埋伏了千难万险。
因为,第一需要有人给平台,第二需要时势给条件。抛开《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诸葛亮的“鱼水情”,我们来看看史实里刘备是如何对待诸葛亮的。
直至“舌战群儒”,孙刘联军在赤壁战胜了曹操后,诸葛亮那时连正式的官职都没有,只是在完成了联吴抗曹的外交任务后,便返回刘备身边。直到要了刘备老命的夷陵之战,诸葛亮也是被留在后方保障军需。
诸葛亮一直忠诚职守的做着后勤部长的事情,也并无多少怨言和不和,但是,历史的时间和机遇不等人,刘备取得汉中以后膨胀的私欲与自负也开始逐渐显露,这又一再的压制他的计划和担忧。
直至关羽“走麦城”以后,诸葛亮的事业就此还未开始,就已胎死腹中。因为荆州没了,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是致命打击。
而刘备又大举伐吴,死后,诸葛亮似乎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但那时蜀汉新败,自保尚且乏力,又何谈逐鹿中原?
所以,只有大力发展蜀中经济,平定南方蛮夷,岁月就这样悄悄的流走,诸葛亮又能怎样呢?还是除贼扶汉,别无选择。所以,以战养战,恶性循环,终于拖垮了蜀汉的命脉。孔明一死,蜀国立乱。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或者说手段之一。但是,诸葛数次伐魏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打而打。再加上蜀中政权的暗流涌动和后继将才的缺乏,诸葛亮又事无巨细的管理着这个国家,殚精竭虑,焉能不败?一个人就算他有天大的能耐,但他没有天大的精力。
但是,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备受推崇的文人兼政治家,几乎完美。遗憾的是,蜀汉却第一个亡国,虽“六出祁山”,也未能挽救刘备留下的统一大业。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的诗也许在缅怀诸葛,但也怕是无数文人心境的写照。因为文才不等于干才,才华也不等于才能。我想,这也是历朝历代中国文人的软肋和许多悲剧根源所在吧?!
终究,孔明是一个失败者。然而,当年司马徽云,“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为啥刘皇叔两个都得了,也没能安天下呢?所以,庞统才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啊!
212年冬,刘备已经在葭萌关驻军一年,庞统就(攻伐成都)战略问题,向刘备也献上三条密计:
“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见于《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大胜所经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志得意满大宴众将士。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应该快了吧(意为攻取成都)。”庞统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
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今四川德阳)。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死。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
刘备为何要把庞统葬于此地呢?因为这是昭示后人,庞统之死与我无关,并且我也为痛失一个军师感慨莫名,大家看,这可是上天的安排。罗贯中是心领神会的,所以导演了“落凤坡”一案。
庞统死了,给法正做了嫁衣,法正又死了,终于“轮到”诸葛亮了。至刘禅即位,诸葛亮才得以“执掌大权”,但实际上也是接过一个烂摊子。
庞统一开始是鲁肃的好友,但是一直未得到孙权的重用。我认为,他也是不愿意跟刘备走的,他可能洞察到了刘备非仁主,更非正主。可是,不投刘备又能投谁呢?在很纠结的情况下,当起了耒阳县令。
庞统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力劝。于是,刘备再次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仅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但是,庞统也阵亡了,年仅36岁。这怕就是历史的一种宿命与吊诡吧?!
我一直在试图揣度诸葛亮与庞统的关系,以及庞的真实死因。因为,这两个当世的顶级谋士,一先一后辅佐刘备,然而结果却是那样的让人匪夷所思,到底更深层的原因在哪?
我以为,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刘备这里。
后世大多以为刘备非常知人善任,我不以为然。一个真正的好老板,不是只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还要能够善于激发和提升下属的工作能力。
更何况,是诸葛亮这样的大才。然而,可能正因此,所以刘备一直都将诸葛亮定位在类似萧何这样的位置上。但是,关羽自大,庞统功利,他却都不在意,因为易于掌控。但是,也恰是此二人坏了事。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一直是若即若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要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但是,诸葛亮着急,尤其是在襄樊之战前后,他已经深深感觉到自己对刘备的影响力有限,且无实权。
所以,他迫切的需要一个真正的左膀右臂来佐谏刘备,将战略决策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自己既不能左右荆州的局势,也不能左右庞统。
换言之,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但是初心是好的。我认为,诸葛亮是寄希望于庞统的,一边可以顺利拿下成都,一边自己也可以在荆州看住关羽。
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成都拿下了,汉中也艰苦的拿下了,荆州却丢了。庞统也死了。这一切还是在于刘备在称王以后越来越刚愎自用,而在取益州、伐吴等问题上,诸葛亮又没能参与决策。
个人认为,取益州我以为并不是非得庞统不可。因为刘璋本暗弱,拿下四川是迟早之事(主要原因还是刘备太过急于求成)。如果刘备真正能够知人善任的话,应该派关羽、黄忠、马良进取益州,赵云或魏延守荆州,庞统为谋臣;拿下成都以后,刘备与诸葛亮可以居成都大本营,一方面可以继续支持关、黄取汉中,一方面(诸葛亮)也可以节制赵云或魏延保荆州不失。
即使,取益州有难度的话,或者荆州有何异动,诸葛亮或刘备(或者张飞)都可以再领军作为机动支援。也可随时征调魏延和庞统出奇兵。换言之,刘备根本没必要自己亲临一线。然而,历史不可能让我们重来。
刘备的征服欲和控制欲太强了,也太偏信关羽了。以至于庞统也建功心切一战身死,刘备在汉中打了两年艰苦的战争,终于换来一个“汉中王”。但是,还没来得及庆功,关羽身死城失,不久后,张飞也被部下所杀。
说到底,襄樊之战也好,关中之战也好,直至夷陵之战,诸葛亮一直只能是在战前做后勤,在战后擦屁股。
庞统阵亡,对于刘备而言,也是一大损失(然而,我认为刘备可能不以为然);对于诸葛亮来讲,也是失去了辅助。从此,诸葛亮身边既没有得力的谋臣,也没有能征惯战的大将了。
取了成都以后,法正又取代庞统成为刘备的心腹谋臣,诸葛亮忙于治蜀,更加没有左右军政的发言权。然而,法正虽有才能,没两年也去世了。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载,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曾叹息:“法正要是还活着,定能制止主上东征;即使东征,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惨败”,云云。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当然,也是为了夺回荆州,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打败蜀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刘备之败仍然和关羽一样,太过轻敌,身边也只有一个马良,根本没把陆逊、孙桓辈放在眼里以致荆州不但没拿回来,还遭受重创。
“白帝城托孤”,刘备在万般无奈下,将江山托付给了诸葛亮。
之后,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也只是成为了一种“仪式性”的宣战,实际上并没有打什么大仗,曹魏也是采取固守政策,“六出祁山”变相的仅成为蜀汉后期“君臣一心”的一种主要“精神寄托”,因为不以攻为守的话,会更加死得快。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认为刘备没有学会高祖刘邦的一星半点,想当初,刘邦在彭城一战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就从此不再领兵。而是长于居中调度,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并且萧何为其作后勤保障。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诸葛亮实际上是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潜质)的,可是并没有完全的将其长处发挥出来,也无这样的机会。
赵云也是一样,跟随刘备大小打过几十仗,罕有败绩。可是,这一文一武皆没有能在最好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只有等到刘备一意孤行到死,然而时机一旦错过,条件一旦错失,也就只剩下一个诸葛亮(姜维亦无大才)了,他纵然有本事,也是无力回天了。虽然我说诸葛亮军事才能有限,但确切的讲,是一线作战能力有限,不代表其智谋。
对比一下曹操,也可以看出刘备这个老板的严重不足,还是厚黑有余,格局则有限。
成也刘备,败也刘备。也许是四百年大汉真的气数已尽了吧!可惜的是,我想,并无几人真正能够感知到这位“千古贤相”的隐忍与担当吧?!
诸葛亮在临终前其《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以为,这正是他本人的写照,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为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从古至今,无数的知识分子献身国家,拯救民族的危难,心系苍生黎民,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功成名就的?最终能够归老山林,怕已是很好的结局了。
但是,诸葛亮可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或许能够概括其一生,也为他留下了千古美名。
言总,诸葛亮也好,庞统也罢,他们身处的刘备集团——不仁,有法,术穷,失势。我八字概括之。
不过,蜀汉虽早亡,但是诸葛亮的精神却一代代的被无数文人志士传承了下来,作为一国之宰相,他是失败的,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作为一个人,他确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庞统和诸葛亮什么关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庞统和诸葛亮谁地位高、庞统和诸葛亮什么关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