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老子的德指的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理解老子的道与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什么?
- 2、《道德经》里面的道和德分别指的是什么?
- 3、老子所说的德是指什么
- 4、道家思想中,老子与庄子的“德”,究竟指哪些方面?
- 5、怎样理解老子讲的“德”?
- 6、老子的道和德各指什么
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什么?
《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德”的有十二章。
一、“德”的涵义
“德”在《道德经》归结为两层含义:
(1)德者,得也,少则得。23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德通得,得,少也,少则得,行得则与得同体。言随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2)从道就是德。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惟以虚无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二、德之具体表现
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则。那么就可以由道的状态以及运行规律来推论德的具体表现。老子在文中其实已经从侯王统治、战争、日常事务等方面对德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描述。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内静养。
因为道对万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视同仁,所以能做到无欲,无欲便自然能静,即通过去欲的方式达到静养的目的。3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王弼: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矣。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们的私心、杂念,人们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在26章中提到:“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45章中提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在王弼看来,凡事有本末,清静无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带领天下走上正道。内里清净自然不妄为,即清静便能无为。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都是自足的,皆备智慧,圣人只需要顺着物之本性适时的引导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贪功居位,只有不居功,功劳才能长久下去。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静养的方式。
(2)对外虚空。
因为道体涵盖万物,是一个整全,像山谷一样包容万物。“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又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大海。”所以得于道之德也是虚空的。虚空就意味着对待事情没有一些成见和定法,完全根据客观现实,找出最佳方案处理事情。所以老子主张圣人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24章)。不要自我炫耀,抛开我见,迎接真知。还要去甚,去奢,去泰。
(3)贵柔。
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即是道。这个过程是不断适应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人心的过程,时时处处要求守柔的品质。所以老子在64章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顺从自然规律去行事,不争也是柔的体现。
三、道之用
道德经一书中有多处提到“道”的功用。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形无相者,是万物之宗,虽然今古不同,时移俗易,道也一直发挥作用。万物因道生长,在第57章中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实道体现为无为,道的功用更多是“无”在发挥功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便利,无才是用。在69章中提到:“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出兵打仗看不见他的行列,伸出无形的臂膀,真大起来,具有无敌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无的功用。
四、为政、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第80章中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章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老子是个复古保守者,其实,我认为应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待小国寡民的价值。老子所处的社会是诸侯国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田园荒芜,盗贼四起的社会,给人民带来无穷尽的灾难。所以老子说: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小就小了,民少就少了吧,不要再互相侵犯了。老子希望通过教导侯王无为的方式来达到诸侯国之间相安无事的状态,进而达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在老子看来,这也是天下大治的表现
《道德经》里面的道和德分别指的是什么?
《道德经》里面的道和德分别指的是什么?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兼论武全先生对道德的见解有待商榷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
录武全先生对道与德
的个人见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附:【耿阁:语】:
老子的“道”是什么?答曰:“老子之“道”就是“无之宇宙之无极”。或之曰:“就是“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曰:“就是“无之无极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这是铁律定论。老子的“德”是什么?答曰:“德也者唯道是从”。“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曰:“答曰: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道德整体道德无间”之“整体无间无间整体”。“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长啥样德啥样之德长啥样道啥样”。(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趋向於无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达平衡是整个宇宙物质运动运行始终行为的并之是整个人类事物发展变化始终因果的总规律总道理总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谛·是其宇宙的法则·是其宇宙的实质·之是其宇宙的本质·是其宇宙的本来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对道的认识认知认为认定境界状态:
(一):“从来都是清晰无比的”。!!!!!
(二):“始终都是坚定不移的”。!!!!!
(三):“绝然都是斩钉截铁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断然都是精确至极的”。!!!!!
(六):“常然都是没有勉强的”。!!!!!
(七):“综然都是论欠彻悟的”。!!!!!
(八):“总然都是解老有误的”。!!!!!
(九):“定然都是圣言自谦的”。!!!!!
(十):“鉴然都是不能乱来的”。!!!!!
耿阁: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点16分。关于对老子先生对道的认知的问题,有史以来总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世俗论道者们转了九百九十九个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个误解了老子先生数千年的那个什么总认为老子先生自谦式所说的那种:“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的话语的意思中总是倾向于误认为的老子先生是勉强曰道,也有的人认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谛是啥?也有人认为老子先生没有把道解释清楚等等的那些个怪诞不经的荒谬无际的甘愿自丑式的浅识陋知式的那种见识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远永远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远永远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实人家老子先对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圣道万事万物万情万理的所有的规律是啥是什么意思的道理都讲完了并都彻底的讲清楚讲透彻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写的《道德经》他还能不知道“道”是什么吗?他所说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谦自讥”式的自应反诘之语只不过是为了更贴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顺心更有序的论证自己的思想理论观点而已罢了。!他绝对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准精确到了无以复加的那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种层次层级的之其境界境态了”。!!!!!我耿阁所著写的:“文章三千诗万首”的千万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论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经》的有关问题的之其问题的”。意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老子所说的德是指什么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道家思想中,老子与庄子的“德”,究竟指哪些方面?
《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德经”的两部分,上半部分1-37篇是“道经”,主要是论述道的内涵、描述等等,而下半部分38-81篇是“德经”,主要论述是道的日常生活和国际治理上面的应用,包括生活的准则,政治理论,战争理论等等内容。
这一篇我们来聊聊道家思想的“德”道德是什么意思?道家思想的德其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道德”的德是传承了儒家思想的“德”,主要强调在社会伦理中的一种道德品质,比如儒家思想中就包括“温良恭俭让”的五德,儒家也有“仁义礼智”的“四端”,也是指四种基本德性。而道家思想的德,是一种对道的精神的一种实践,意思就是按照道的精神行事,就是一种德。我们分开来聊聊,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对“德”的具体论述。
首先,老子在这一篇中,区分了“上德”和“下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意思是说,拥有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有德,才是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拥有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所以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下德的差别在于“无为”和“有为”。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意思是说,生养却不占有,帮助他人,却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万物,却不做他人的主宰,这是最高的德性。老子还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里的“孔”代表空,空代表无,无代表道,大概意思是说,有至高德性的人,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依照道的方式来行事的。
其次,庄子是如何论述德呢?在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庄子·德充符》一篇中,庄子也论述了,“德”是一种内心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天然本性。庄子这篇“德充符”,其中“充”表示充分和完全的意思,而“符”就是验证的意思。所以“德充符”意思是说,我们怎么去验证一个人表现出了完美的德行。
庄子在这一篇中讲了三个独脚人的故事,也就是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都能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能坦然接受自己,并将自己视为万物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有“德”的境界。
除了形体残缺,庄子在这篇中,还说一个哀骀它的故事,鲁哀公听说在卫国有一个人相貌奇丑,而且还没有权势、利禄、口才和学识,但是每个与他相处过的人,都不愿意离开他;女子见过他,都要做他的妻子。于是鲁哀公把他找来要看看这人真的有什么本事,鲁哀公与他相处一个月之后,就发现自己非常信任他,甚至愿意把国事交付于他,在哀骀它走了之后,感觉很惆怅。于是鲁哀公就来问孔子,这个人到底什么地方这么有魅力呢?
孔子说,他去楚国的时候,路上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去的母猪身上吸奶,一会儿突然就惊慌失措地跑开了,因为小猪觉得母猪不是自己的同类了,小猪爱母亲,不是爱母亲的形体,而是爱它形体内在的力量。战死沙场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装饰品陪葬;被砍断脚的人,没有理由再爱惜自己的鞋子了。所以孔子说,哀骀它之所以不动声色地取信于人,不是在于他的外在的东西,而是他内心的力量。哀骀它是一个“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他的德性能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影响他人。
在庄子眼中,人有三种境界,一种是“形全”,就是身体没有什么缺陷的人;第二种是“才全”,就是即便是形不全,却依然能够保持自我的本性真实,来面对一切处境;第三种是“德不形”,类似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就是像哀骀它一样,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他的才能和德行让人完全看不出来痕迹,似有若无,正是顺其自然的极致表现,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所以,其实不管在老子还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能保持内心的自然状态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德”是一种万物的天然本性,能保持这种本性,就是一种“德”。最高的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迹,一种“无为”的境界,才是一种大智慧。
怎样理解老子讲的“德”?
老子认为,继承了“道”的精神的人,就是有德。所以我们先简单讲讲什么是“道”,然后再讲“德”。
一,”道“的大意
老子认为,宇宙原始最初时是虚无的,没有实在可见的物质,只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无形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是它逐渐地演化出了现在纷繁复杂的天地万物。所以,这种物质可以称为天地万物之母。老子把这种物质命名为“道”。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讲,“道”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养万物的责任,“道”从来不推迟。“道”生养了万物却即不占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们,而是让万物自由地发展。
“道”生出了万物,也一直在滋养着万物的生长。它生养了天地万物有巨大的功劳,却从不彰显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至于很多人连它的存在都不知道。
这种默默无闻地工作而不彰显自己,不求什么回报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老子讲,能继承“道”这种精神的人,就称之为有“德”。
二,老子讲的”德“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对什么样人是有“德”之人,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笔者选择了其中比较主要的论述,集合成下面一文,然后逐句给与解释来总结出老子“德”的含义。
《道德经》德篇内容浓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太上,下知有之。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大智若愚。
老子
上文的译文:
“道”生养了万物,万物都是“道”的孩子。道对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高看或低看任何一方。有德之人(也就是《道德经》中的圣人),继承了“道”的精神,把人和动物植物等也同样地看待,并不认为人比动物植物高出一等。
有德之人(圣人)不崇尚贤才,也不崇尚贵重的物品。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平仁,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有德之人生活朴素,并不喜欢高级的衣服和美味的食物,不追求名利地位。
有德之人不彰显自己的功劳,去取得领先的地位,而是隐没自己,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有功劳。但是,隐没自己的,才是功劳最大的。
人越是处心积虑地追求长寿,反而越短寿。有德之人不想得到长寿,反而得到了长寿。
有德之人每天只是做着很平常的事,也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没有什么作为,也没什么功劳。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不动用武力,也从来不发怒。真正善于取胜的人,并不与对方交手。会用人的领导以谦下的态度对待下属。这都是因为他们有不争之德。
有德之人像“道”那样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自居有功。正因为他从不自居有功,所以功劳永远属于它。
有点贡献就争抢功劳的,别人会认为他没什么功劳。
一流的领导象“道”那样,是默默无闻的。大家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
有德之人只做事,而不争夺功名地位。
德字图片
有德之人在路上行走不会遇到危险,随军去前方打仗也能安全回来。
有德之人象“道”那样不显露自己的才能,所以,别人还以为他是个愚笨的人。
总的来说,象“道”那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功劳,这样人就是老子讲的有“德”之人。这样的有德之人也就是大智若愚之人,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把人生的道理悟透的人,才能做到。
老子的道和德各指什么
《老子》的“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的德指的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何理解老子的道与德、老子的德指的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